-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庄子 ·在宥》
出席开幕的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11月4日下午3点,由吴洪亮策划的“物云云——康春慧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4层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康春慧两年来自“执花寄月”系列后在工笔绘画中的新探索,成果即为此次展览的主角——“物云云”系列作品。策展人吴洪亮说,康春慧该系列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相对于之前的探索是一个质变性的提升,作为此次展览的开端——作品《峙》不仅触及西方美术史上的《拉奥孔》雕塑,融合了新媒体艺术的因素,使这个展览更具有思想厚度。
《物云云·峙》设色纸本、 影像
绘画:康春慧 影像:王毅
190×220cm 2016-2017年
《物云云·峙》局部
艺术家康春慧致辞
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致辞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瞬间”与“永恒”这一对概念是艺术家康春慧在展览中所要呈现的思考,显然,和“物云云”这一名称一样,这些观念都来源于庄子的哲学。如“无古无今,无始无终”(《庄子·知北游》)以及“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 。她认为,“瞬间”和“永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瞬间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就是永恒的常态。 “我们都能够从人物的穿着上迅速定义他的时代,可是牡丹和禽鸟的形象从古至今都不会改变,它很好地与瞬间和永恒的关系相契合”她说。
康春慧 《物云云·木兰之一》 设色纸本 105×105cm 2017年
康春慧 《憼》163×90cm 纸本设色 2016
《憼》(局部)设色纸本 163×90cm 2015-2016年
展览开篇的四幅“物云云”系列作品描绘了同一种景象:绚丽的鹦鹉被一条蛇缠绕包裹,其中有一幕,这条蛇咬住了鹦鹉的脖子。在悲剧性的情节中,画面的气氛并没有激烈的冲突感,鹦鹉的眼神也平静而安祥,悲剧就像凝固一样被永远定格。艺术家康春慧表示,反复推敲动物的眼神后,她发现在将死的一瞬间,它们的眼神是平静的。
康春慧《物云云·赤》 171×106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物云云·赤》局部
康春慧《物云云·青》 171×106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物云云·青》局部
康春慧《物云云·碧》171×106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物云云·碧》局部
这一系列作品的设色来源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康春慧表示,她纵观所有的宗教石窟壁画,总有这几个配色大面积使用,并使人产生安全感,如土黄、石青、朱砂、赭石与黑色。她认为,在经过多年的侵蚀后,最后呈现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选择,这种时间性也与永恒相合。
康春慧《水月寄之二》 86×8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水月寄之二》(局部) 设色纸本 86×86cm 2016年
康春慧《执花寄月·惊蛰》 设色纸本 90×61cm 2017年
《执花寄月·惊蛰》(局部)
同“执花寄月”系列一样,她依然沿用 “根系”这一符号语言,只是作为“血管”这一生命脉络的意义转向了“各复其根”中万物所启程和皈依的那个开端,也代表了植物自身。“根”的意义可以是植物的根茎、山川、河流、经络、闪电等等。“执花寄月”系列里植物的根系相交织,构成了自身的容器。在“物云云”中,根的形态已经成为支撑画面的结构,《峙》中被抽离的拉奥孔和他的孩子以影像的方式映在墙上不断幻化成光点和两条分开的蛇,缠绕他们的蛇却以绘画的方式永恒留存于纸上,这是两条由“根”构成的蛇。而巨大的《物云云·归去来》通篇以根的形象引导观众的视觉,将数只模样相同的飞鸟联系在一起,构成循环状态的迷宫。
康春慧《执花寄月·谷雨》设色纸本 90×61cm 2016年
康春慧 《物云云·归去来》(局部) 设色纸本 200×550cm 2017年
策展人吴洪亮表示,他给康春慧这批作品的策展原由在于,工笔画常常以精致、悦目而非思想性著称,尤其在花鸟画这一领域。她的这批作品能够基于传统的母题却表达出当代意义和宏观的思考,而并非停留于“好看”或者过多的“我”当中。她不仅触及美术史,还根据自身的体验上升到哲学意义的高度,能思考一些大的问题,并且在运用传统资源时还能做到潜移默化,而不迷失在对传统的借鉴当中,这对于一个青年艺术家来说是很可贵的。
展墙上的文字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6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