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讴歌时代——刘济荣艺术回顾展》于12月21日至2018年3月18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刘济荣(1931~2016),广东兴宁人,当代岭南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作为徐悲鸿与蒋兆和艺术思想构成的“徐蒋体系”的传人,他在教学和实践上特别提倡“四写”:速写、写生、摹写、默写,强调在扎实的造型能力基础上结合笔墨技巧的运用。他将这一体系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授给一批又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他的影响下,岭南画坛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人物画家。因而,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岭南画坛人物画的主将之一。
2017年,广州艺术博物院接受其家属捐赠的刘济荣先生作品689件,包括素描、画稿、创作草图、创作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捐赠作品之多、创作类型之全、作品质量之佳、时代跨度之大。这是自2000年开院以来,继黎雄才、赖少其等专馆之后,在数量和质量上最大的一次。
展览期间,广州艺术博物院配合展览将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专家带你看展览,读书会、走进艺术家工作室等,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刘济荣先生的艺术。
《敦煌千佛洞中唐壁画临摹稿》1961年 纸本设色 刘济荣家属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广州艺博院院长陈伟安:
他是一位很纯粹的艺术家
刘济荣先生是岭南画坛非常优秀的画家,也是一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教育家。如果要讲新中国成立后的岭南画史,刘济荣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人物,他是在关山月、黎雄才之后,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艺术家,为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界培养了很多青年才俊。他在人物绘画和牦牛这两方面题材上做出了很大成就。他坚持把艺术创作与时代、群众、生活三者相结合的创作理念,继承了中国学院派徐、蒋二人的绘画体系,整个艺术创作跟中国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直到他去年逝世,基本上绘画是跟国家同命运同呼吸。所以,他是位很纯粹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不是为了成名成家。
《藏族老人》1962年 纸本设色 刘济荣家属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岭南地域名家美术研究,除了像岭南画派、国画研究会等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艺术家个案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个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从岭南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家;第二类是从我们岭南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艺术家;还有一类不是广东岭南人,但是来到广东生根开花结果,对艺术有贡献的,这都是我们主要的挖掘和研究对象。
刘济荣先生这批作品的入藏,为广州艺博院今后在岭南地域美术研究方面起很大作用。将成为未来进行刘济荣个案研究的重要资料。
此外,我们计划定期拿出来展示,有机会去全国甚至世界巡展,这样才能保证艺术品入藏广州艺博院后不是在库房睡大觉。
《斗志昂扬》2011年 纸本设色 刘济荣家属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思东:
他对中国画简直痴迷
我的父亲把作品看得非常重的,像生命一样。他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保存得非常好,包括学生时期的手稿,创作过程中的修改稿,哪怕到了定稿之后,修改几遍的情况还是不少。他的作品也见证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的教学思路,特别是人物画的题材的创作。他的作品都是跟时代紧密相连。他那一代画家社会责任感十分强烈。
父亲几乎画不离手,他有一本小小的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只要出外,一坐在火车上,就开始画。有一次去吉林,从广州上火车就开始画,到站后就整整画了上百张。坐一趟火车,画满一本速写本。
他创作喜欢起稿,包括后来用宣纸画画都喜欢用碳条起稿,创作的态度很严谨。
有时候他为了找出自己作品的“毛病”,有自己的诀窍——他有一面镜子,常常看镜子里的画面,镜面反射之后就会显露出正常视角看不出的问题。
他对中国画,简直是痴迷。他经常是一边画画一边做家务的,以致很多时候,他做的饭都“一塌糊涂”,要么糊了,要么就是煮烂掉。因为他经常是一边炒着菜一边思考画面效果,很多时候会突然放下锅铲,跑去改画。
他八十岁以后也出了不少作品,尤其是那幅《百牛图》,23米长,2米多高。可惜这幅画最后的整体效果还没完成他就离去了。
这次作品能够捐给国家机构,是他生前的一个心愿。他还创作了一个“客家情”系列,如果梅州地区条件成熟,也会考虑捐赠。(记者 陈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