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3年9月,夏明远在天津美术网。
《关于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的思考》
夏明远(原载《美术》, 2004年第4期 )
《美术》自2001年以来,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艺术审美理论大讨论,又举办了《什么事好画----回望20世纪中国画发展研讨会》。 这无疑对于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与提高,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将有其深远意义。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壮举,我为之拊掌。
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因画种的不同,艺术质量标准有异:因时代的不同,所要求的艺术质量标准有异。还有是用传统的标准,还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的问题。传统艺术标准有精华与糟粕,现代的艺术标准又众说纷纭,还有对继承与创新的认识问题。 因之,随着《美术》杂志展开的“艺术质量标准”讨论的深入,必须考虑以上诸多问题。
王仲先生说:“艺术质量标准问题,说到底是个对艺术规律和美学规律的体悟把握问题……我们今天要坚决批判‘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虚无主义和艺术虚无主义,不但要肯定艺术美学规律和艺术质量标准的存在,而且要遵循这些规律和标准,把艺术实践及其成果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艺术规律和美学规律法则和专业知识
法则和专业知识,是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严密到严密,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积累起来的。
坚持法则,可使一般的画工之作,提升到接近天才的水准。不遵循法则或不用历史形成的法则,则可使天才之作,降低到接近一般画工的水准。因为法则是个标准,标准明确,则努力的方向也可明确,优劣的评判同样可以明确:标准不明确,则努力的方向会迷失,优劣的评判同样令人迷惘。
中国古代的画论著作和论画诗文,居世界之首,就深度和广度而言,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和中国相比。
山水画自五代宋初居画坛之首,直到清初这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清中期主流才有点转向花鸟)。同时,山水画又是文人画家驰骋的最主要苑地。历代画论也主要在山水,历代的画法、画风、画派之演变也主要在山水。
中国画论最集中地突出了当时时代的精神。六朝人重“神韵”,故“传神论”、“气韵论”生焉。宋代士人心态常呈迟暮落寞之状,故多主“萧条淡泊”、“平淡”、“荒寒”之论。元人多“逸气”,故“逸气论”风行不衰。明末文人好“禅说”,又多宗派,故“南北宗论”盛焉。清人死寂一片,“万马齐喑”,故倡“寂”、“静、净”论。因之以上各个时期的关于艺术质量标准,也都体现于对山水画的艺术规律和美学规律。
近世欧风东渐,故引进“西法论”不绝
回首业已走过的百年,仿佛是翻检一部浩瀚的史册。在古、今、中、外文化空前交汇的时间里,争论伴随着改革,继承涵孕着创造,引进滋润着开拓。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向中国画尖锐地提出了如此迫切的变革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20世纪中国画界发生了四次影响深远的大争论。
20世纪的中国画和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命运是一样的。当旧文化传统遭到怀疑之际,甚至也对自己的性质提出了质疑。面对20世纪画家们的作品时,我们似乎把握不住是应该用传统的标准,还应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因为它往往将“继承”和“创新”扭结在一起。
百年以来,关于中国画之争,此起彼伏,实质问题,乃是艺术质量标准问题。
这是与“五四”以后新文化炽兴,旧文化的衰落这一大气候背景相关的;是与新式美术学院的兴办相关的;是与美术史论界对中国画的传统化与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与创新等基本观念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模糊、混乱乃至错误是不可或分的。
总结历史经验,总结百年来关于中国画的争论,对于“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就中国画来说,我们应该有个统一的认识。我认为:“民族特色”、“时代精神”、“个人风格”这三者应该作为中国画“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什么是好画?它的艺术质量标准必须明确。标准明确,则努力的方向也可明确,优劣的评判可以明确。一幅画能体现出这三方面即是好画。以此原则来努力创作,是可以把艺术实践及其成果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
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是什么呢?就中国画来说,不仅中国所独有的中国画应该姓“中”,外来的油画同样也应该姓“中”(即油画民族化);不仅精神文明应该姓“中”。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吗?在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球籍”,“球籍”就是“国籍”。同样也没有什么独立于民族性之外的“世界性”,“世界性”就是众多的“民族性”。同样不能设想,世界上会有一种既不是中国艺术,又不是欧美艺术、非洲艺术、日本艺术┅┅的“世界艺术”。对于黄宾虹来说,他所担心的不是没有共性的“民族性”,而是个性的“独创性”。同理,对于中国画来说,他所担心的也不应是没有共性的“世界性”,而应是没有个性的“民族性”。
“个性”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个性”乃是相对于“共性”而言。当我们把“民族性”作为“共性”,那么董源、李成、黄公望、倪云林、八大、石涛、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李可染等等,便是富于个性创造的艺术家。这众多的“个性”,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性”以及个人所处时代的“现代化”。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民族性”而放弃“个性”,也不能以某一位画家的“个性”为“民族性”,而将其他画家的“个性”斥之为没有“民族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越有“个性”才越有“民族性”。尽管大家的画都是中国画,但董源的画应该姓“董”,李成的画应该姓“李”。
因此,关于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我认为首先必须具备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是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严密到严密,经过千百年来多少代的画家积累起来的。同样,个人风格的形成,任何一位艺术家的出现或任何一种艺术流派的建立,都不可能离开前人的经验和现成的土壤。即使被称作20世纪艺术革新家的毕加索也不例外。因此,对前人的经验,我们必须重视和借鉴。
至于“时代精神”,如前所述,各个时代的中国画作品,也都体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质量标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具时代也就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一部山水画史,一部中国画史的发展,就是技巧表现精神,精神突破技巧而产生新的技巧,新的技巧表达新的精神,是在这种不停变革,往复循环中发展起来的。
艺术规律和美学规律即法则和专业知识,即是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严密到严密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现在研究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不能割断历史,“另起炉灶”。既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经验,又要根据时代需要努力开拓创新。
谈及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和如何画好画,还有个“敬业”精神问题。苏轼曾说过,“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就中国画创作来说,离开“难”和“美”的“创新”,实在并不是创新。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水图歌》诗中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必须如此地惨淡经营,才能画出一幅好画。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总结的经验说:“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也。必补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弱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周,此不严重之弊也。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作者之大病,然可与知者道。”
近一二年以来就中国画来说,画好画,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问题,大家谈得很多,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如赵绪成先生对好画的艺术质量标准,提出了要有“逸气”、“大气”、“国气”、“新气”;陈传席先生提出了“主流画风,楷模画风还应该是阳刚大气”等等,都是很好的意见。
夏明远作品《呆山宋樟》
夏明远作品《家家都在画屏中》
夏明远作品《街口写生》
夏明远作品《山随平野尽》
夏明远作品《竹林人家》
夏明远作品《海河晚泊》
夏明远作品《僦得湖滨二亩居》
夏明远作品《橘红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