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文圣作品:空山新雨
王若蛟
自六朝以来,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就一统入“澄怀观道”之中。一花一木、一山一石,皆在万端色相之下蕴藏着微妙至深的禅境。禅,是哲学思想和艺术理念的综合,是中国人将自己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独特路径。这其中,包含着艺术家的热情,一往情深、得其环中,又蕴藏着哲学家的冷静,羚羊挂角、超以象外。
张文圣擅画山水,他用青原行思的修禅三境界来对比山水创作:“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唯有几看山水次次递进,才能让笔墨造化随之日日精湛。
张文圣作品:空山新雨
做一名“杂学”文人
眼前,是细腻的河畔谷穗随风而动;远处,是思乡的纷飞群鸟归心似箭。满纸水墨氤氲、柔情暖色尽染着凄凄思慕。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空里,似乎又有余晖万丈通天接地。每一个被照亮的生命都沐浴着安静而雄壮的力量。一眼望去,墨色里是久盼的伤怀亦是初归的感动。
这幅《畅归图》是为纪念香港回归的“命题创作”。那时张文圣刚刚探病归家,心有所累且旅途劳顿,却仅用了2小时就将此作品一气呵成,并在全国外经贸系统画展中获得了一等奖。
张文圣此番将情感思绪运筹帷幄、有的放矢的本领羡煞了不少旁人,这大概是因为,他不仅仅是文人,还是实业家。
商场上的千帆竞发、瞬息万变给了他有别于纯粹文人的独特魅力。那些笔墨之上唯美的想象力,全部源于最真实露骨的生活历练。一次次人性的认知、繁简的梳理,使他更懂得生活的分寸。正如那幅《畅归图》,冷暖各执几度,情绪投放几分,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他拿捏得精准无差,于是,在一派恢弘抽象的山水里,你依然能清晰地抓住那贯穿其中、真实不虚的人情冷暖。
既然生活已经让张文圣成了“杂学”文人,他便就势而上,把艺术的维度也充实起来。在恪守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哲学的基础上,他还认真地学过油画,也认真地爱上过莫奈。
莫奈本就是个生活家,张文圣在这一点上倒是和他很像。莫奈揣摩生活的方式,就是用整个生命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光影实验。他给写实主义插上了翅膀,改变现实生活里的线条、光影关系,将眼前一晃而过的某一个场景印象展现成诗成歌。
张文圣作品:黄山烟云
印象派绘画为西方绘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让张文圣尤为心动:“从塞纳河边到花园中央,莫奈让现实变得无比圣洁。这意境和中国画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技法上,西画的构图、素描关系、光学原理等等都可以尝试借鉴进中国画中,这是人类追求心灵沐浴的共同探索,相互借鉴定有所获。”
其实,中西方艺术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以诗歌为喻,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中国诗的音调如同吹着一支芦管。但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歌德的“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相比,情景口吻却惊人的一致。这便是艺术跨越民族、联通人心的魅力。
所以,张文圣乐于将西画里的经典表现融于水墨。他坚持着中国水墨的浪漫斯文,也容纳着西洋艺术的异想天开。无论色彩、布局还是穿透水墨的迷离光感,都在张文圣的笔下显得楚楚动人。
事实上,中国文人心中那般“禅”的境界,几乎全部来源于“胸襟”二字。放开眼光,打开胸襟之后,张文圣那些肆意尽情的泼墨,便可成就山水凌风出尘的仙境,和生命掷地有声的呐喊。
张文圣作品:云海洞天
咀嚼时光与泼墨成画
在张文圣参悟禅味笔墨的路上,幸运地遇到了诸多名师,而对他如今水墨面貌影响最大的,莫过孙克纲先生。
《古画品录》里提到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是第一条款,是最高标准,是创作之魂。历代画家都将它视为创作圭臬。张文圣坦言,“气韵生动”四字,读来容易,真正融灌于现实笔墨上,实非易事。幸有孙克纲先生为他提供了高级的方法论,让他目标笃定,少走弯路。
孙克纲善泼墨,张文圣亲观孙先生大笔散锋一气呵成、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的创作过程获益匪浅。
“看着孙先生作画本就是一种享受,他用笔果断决绝,从不往复描补。他大胆落墨的前提是从不给自己设定框架,他不打腹稿,无拘无束,笔到之处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法度得当,形至极致且能养神。唐代画家张远说‘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于天机’大约就是孙先生这番意境了。”
张文圣在孙克纲的引导下,苦参法度与心绪之间的关系,日积月累,也终于培养起了落笔之前不打腹稿的习惯。
而说到吃苦,军人出身的张文圣在艺术路上吃的苦头,在他眼中只是平常。“1974年,我在青岛北海舰队参军。在部队的时候,我就痴迷绘画,只是那时条件有限,我只能频频前往部队驻地附近一座不是很高的小山里写生。某次为了找角度,不知不觉就走深了,画起画来一投入就天黑了。小山很陡峭,植被又茂密,我意识到自己迷路了。只好凭着直觉找方向,遇到陡峭山壁,我就解下皮带,勾着植被一点点顺下来,现在想想其实很危险。但那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意义非凡。”
石涛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无数次的亲临与打磨便是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年轻时的张文圣虽未踏足名山大川,却已将艺术家精神融入血脉。许多年来,他对艺术的探求不曾有过半分畏难。
张文圣说,“相由心生”用于书画艺术最确切不过,唯有对自己内心品格充满自信,方能下笔有神、有品。熟识张文圣的亲友,多感怀于张文圣与孙克纲之间的种种小事。天长日久,张文圣把待孙克纲亲人般的孝心体现在了生活的细枝末节里。这或许就是张文圣的生活尺度,一分一毫也不能有所差池。
过去,常有人说,张文圣的山水有孙氏泼墨之风,称他磅礴之势气吞山河。而现下,更多人在张文圣的作品里看到了他自己的品性。有胆识过人,也有细腻如发。
唯有细细咀嚼时光,方能侃侃泼墨成画。张文圣把生活当成一次修行,一场朝圣,如今正朝着最后那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方向走去。
著名山水画家张文圣
张文圣,字文胜,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大连,孙克纲先生入门弟子,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天津艺术教育进修学院客座教授,瑞江书画院副院长。
自幼酷爱中国山水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师从孙克纲、赵树松先生,诸多作品被发表、入集、收藏,多次参加地方及全国大展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