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艺术简介
孙德才,1950年8月出生,辽宁铁岭人。1968年入伍,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修班。系空军报社原主任编辑,记者,大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华书画协会常务理事,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公共美术部画家,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中国道教协会书画院名誉院长。
孙德才的山水画作撷军旅与人文之长,技法超拔,画风俊逸,情满笔端而不溢,意达细部而不累,以神入画,又离画传神,具有时代军旅山水的实验品格,乃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军旅山水画的代表之一。孙德才画作承中国古典山水传统,而以军旅一派行世,尤以巨幅作品为长。其画笔触雄浑,而意境苍劲,近观则临风浩荡,远望亦出云磅礴,恰如其分地实现了殿堂画卷的艺术张力,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骨力并举,气象万千。同时,又得益于自身细腻、充沛的人文情怀,蓄雅丽于优美之态,喻旷达于壮美之姿,且二者相互映衬、回环、调和,得以兼美,将中国传统士人山水冲淡、平远的美学趣味融入新时代军人视野的崇高、正大气象之中,既匡正了军旅画作阳刚有余而柔情不足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巨幅山水尺度愈阔而气韵见薄的难题。其画风格调高远且质地淳朴,使山水之作“可观、可游、可居”的绘画美学亲切可感、雅俗共赏。故孙德才山水画作品多为国家级重要场所收藏,亦作为礼品见于外交场合,并常年参加军内外及国内外大型展览。
《万山凝神看云起》
《蒼松自舒待客来—黄山松》138cm×68cm
“身即山川而取之”
“画如其人”。身为东北人的孙德才却有着南方人的思维缜密和情感细腻,他好静,不善言辞。而正是这种个性及人生的阅历和自身的体验构成了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最重要的品格:雄浑大气又不乏细腻沉静。
观赏孙德才的山水画,笔者每每会想到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这是郭熙在谈到山水画创作时,提到的关于身体意识和体验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重要主张,为后人解读“画如其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在近代西方思想家梅洛·庞蒂那里也有同样的追问,“人们也不明白心灵何以能够绘画,正是通过把他的身体借给世界,画家才把世界转变成了绘画。”也就是说,基于艺术家自身向世界的敞开,世界借助于艺术家的身体(心与手)转化成了艺术品。孙德才的山水画艺术,从这个层面上讲,正是艺术家自身生命的体验,和视觉的呈现,山水即人,人即是山水。
《临风屹立—黄山飞来石》138cm×68cm
《悠然云海—黄山蓬莱仙岛》138cm×68cm
孙德才山水画笔墨语言最大的个性特征,或者可以说是他山水画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他的染云之法。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云之法,不外勾云、染云、空云等几种手法,各有优长,勾云之法成熟最早,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和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已经登峰造极,这与中国画“以书入画”的特点有关;染云之法成熟稍晚,其中高手当属米氏父子以及其后的元代高克恭。勾绘形,染造体,这是这两种手法的特点。孙德才的染云手法,自有其风格特点和突出的表现。其一,是多层染云,云海重叠,仿佛是从高空观云,浩淼无际的天空,白云如絮,烟霞似锦,云势或静或动、亦行亦止,似雪野茫茫,如波涛万顷。
《妙笔生花—黄山奇石》138cm×68cm
《云海苍翠》138cm×68cm
这些与他的人生体验密切相关,身为空军一分子的他将蓝天白云看做人民空军的象征,读云、观云,在作品中大胆地表现云,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常态。每次坐飞机他都会尽量把座位定到靠近舷窗的位置,不是为了舒服,而是想透过舷窗观察云的形状变化。其二,他注重在画面中用柔弱无骨的云气,烘衬硬线勾勒的山石树木,追求最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恰恰让云气愈加漂浮不定、山石愈加厚重,呈现出“山隈空处,笔入虚无,树影微时,墨成烟雾”的笔墨妙处。
《云举莲花—黄山莲花峰》138cm×68cm
《岫色横空—黄山始信峰》138cm×68cm
从《江山无尽图》、《烟岚远岫》、《春风又染江南岸》、《气清更觉山川近》、《江南烟花三月天》等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作中,不难品出孙德才作为一个军旅文人气质艺术家的精神魅力。作品《高天流云》、《疑是银河落九天》、《看云疑似青山动》、《云烟万壑》、《云开千峰出》、《一轩傍水看云起》、《烟岚浓淡山千叠》则表现了大自然云海烟岚的奇异景致,扑面而来的云气呼啸生风,使山峦厚重深远,层次含蓄丰富。细细品读,却是人的一种气质和情怀。在《青山绿水共为邻》、《山家住在云深处》、《高山流水有知音》、《山家终日听泉声》、《潺潺溪水绕村流》等作品之中所描绘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村野田畴、曲径通幽所透露出的温馨情调与人文情怀,让观赏者沉醉其中,仿佛“物我两忘”。
《万山凝神看云起》365×145cm
孙德才画作秉承中国古典山水传统,注重气势和意境的营造,极具北宗山水的风格特征,尤其在笔法上,勾皴点染,无一笔不是来自文脉正宗。“师古”是中国画创作的入门途径,诚然,“师古”还需“化古”,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要有自己的艺术符号和独特的笔墨语言,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孙德才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一直思考着如何将传统的笔墨语言化作自己创作的手段。他认为山水画创作离不开传统和自然,传统的笔墨技法也是古人在日积月累的不断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笔墨当随时代”,古人的笔墨语言难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画家还应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感悟山水之灵气,在对景写生中丰富创作素材、锤炼自己的笔墨语言。纵观孙德才的山水画,我们不难看出画家在黄山、泰山等名山大川的写生中,所形成的个性鲜明的语言符号。
《云涌太行千峰秀》365cm×145cm
毫无疑问,孙德才的山水画带给观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触雄浑、意境苍劲,近观临风浩荡,远望出云磅礴,恰如其分地实现了殿堂画所展现的艺术张力,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骨力并举,气象万千;他作品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构图饱满、笔墨细腻、色彩清逸、气韵生动;细细品味,画面雄强大气不拘谨,笔墨浑然一体不生硬,布局巧妙合理不繁杂;山石雄伟峻厚、草木温润泽生、泉瀑清流直泻、云海飘絮涌动,透出一股“纤尘不染”的神韵,既蕴含着淡淡的“仰望山水、倚听瀑布”的古人遗风,又彰显了新时期生机勃勃的时代风貌,无不使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家所倾力表现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我期待读者能从各自的身体感受出发,在孙德才山水画的欣赏中,体会到不同的妙处。同时我也祝愿他的山水画在“身即山川而取之”这样一条“物我两忘”的生命体验中,日臻完善,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列阵太行》125cm×140cm
《山家住在云深处》68cm×68cm
《翠谷飞泉》68cm×136cm
《丘壑泉音》68cm×136cm
《翠峰流云》68cm×138cm
《泰岳朝晖》
《春风又染江南岸》365cm×145cm
《三峡情思—四条屏》34cm×138cm×4
《寒泉远岫》145cm×220cm
《翠峰飞泉》68cm×138cm
《妙径寻幽》68cm×1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