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4月18日上午10点,82岁高龄的艺术家王秉复个展《 画中国故事》于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付晓东策划,耳目一新的使用敦煌壁画延展回环的形式呈现水墨叙事性的作品,使王秉复先生的绘画如同抄手游廊一般在流动之间得以阅读,那些决定性瞬间的历史场景如同电影胶片般一幕一幕闪现。
策展人付晓东
艺术家王秉复发言
中央美院城市建筑学院院长王中致辞
王秉复先生从1956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吴镜汀、秦仲文、高希舜、陆鸿年等著名画家,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创作无一不精。此次展览以叙事性的人物画为主,呈现了自80年代以来三组最重要的人物画创作系列。展览启用了北京画院一、二层展览空间,第一层以概述王秉复先生的自传和丰富多样的创作历程,数以千计的写生手稿令人震撼,可以看到一位以艺术为生命的老人积以跬步的坚实足迹。第二层首次同时展出艺术家巅峰时期的三个系列原作,分别是《聊斋百图》、《世说新语图》和《龙文鞭影图》。近500张作品中,每一幕人物神态生动,性格卓然,场景各异,人心叵测,跳跃着各种历史节点中的那些经典的充满偶然性和决定性的瞬间。王秉复先生用精湛而功力雄厚的笔墨,形神生动的造型,向我们拉进了一个重新进入历史场景的时空隧道。作品笔墨精确、简练、老辣,故事生动、有趣而充满寓意,他用人生的厚度所承载历史记忆及叙事性的人物画,不是简单的笔墨风格,也不是单纯还原的现实主义,更不是子虚乌有的虚构,而是冷眼旁观的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世事通达的洞悉。
王秉复的书房用品及草稿集
陶俑系列 水墨 39x51cm 2012
自1956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王秉复认为“笔墨造型”应该是传统的核心。在多次亲眼目睹潘天寿、李苦禅、陈半丁、黎雄才等大师的作画过程之后,更是坚定了“笔墨才是真国画”的信念。即使在多年的历史和政治动荡中,依然毫不动摇。王秉复先生知行合一,又具有不断深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理解。他受叶浅予先生的启发,开始对临陈洪绶、任渭长等人的绘本,而相继于1958年和1960年去永乐宫与敦煌莫高窟的现场临摹经验,更是进一步巩固了王秉复先生对古人造型和线条规律的理解。王秉复先生对传统的继承是以历史为基石,以实践为砖块,上承历代名家经典,下收民间丰厚养份,建造起来的巍峨的创造性的大厦。王秉复也实行“教学相长”的治学理念,将他独到而坚定的对传统精髓的理解,通过现场讲解和一笔一墨的示范,感召并点燃着下一代对传统的热情之火。他的理论和技法总结写成了《骨法发微》一书。
常道家居图 水墨 132x66cm 2004
1962年的稿2011年重画 水墨 134x97cm 2011
策展人付晓东说到,“多年来,不计名利的王秉复先生并没有在主流语境中主动博取过关注,这个沉默的巨大的矿山一样的个案,作为一个超越时代的特例,折射着历史的语境,还有充分的可能性的潜力等待挖掘。王秉复先生在学生阶段就尤为推崇齐白石和黄宾虹的绘画,此次个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原齐白石美术馆举办,可以说是一种隔空的文脉上的传承。”
世说新语 水墨 22.5x34cm(单幅) 2002-2018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认为,王秉复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非著名”,“粉丝”多,是当下艺术生态中活的“传统”。他的艺术有自己的一套,和别人不挨着,却与古人近,与生活近,与本质近。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聊斋百图 水墨 23x23cm(单幅) 1986
“最早见到王秉复先生的名字是在初中,读到了他编辑、绘制的那本油印教材《骨法发微》,成为我学习白描的启蒙教材,也因为这本书,才开始理解一支毛笔所能产生的魅力有多大!再次见到王先生的名字是在西五画廊,周翊兄策划的展览上,时间一下跨越了近30年。王先生作品的样貌是我非常陌生的,是在今天国画与当代艺术系统中都没有的。其魅力不在于或不仅在于画的内容、笔墨的功夫,而是自然透露出某种顽强的韧劲儿!画带着能量,让你忘不掉。后来听说王先生受邀给周翊、梁硕等“阿掉队”成员讲过课,与中央美院雕塑系张伟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外出考察,甚至成了不少年轻人艺术上的精神领袖。此后,王先生在付晓东主持的798空间站画廊举办了展览。在开幕式酒会上,我才知道老先生的学生有不少今天艺术圈赫赫有名的人物。尤其是雕塑界的孙伟、展望、王中、姜杰等等,谈起王先生无不尊敬有加。更有缘的是老先生喜欢齐白石,喜欢北京画院美术馆,这回在孙伟、张伟、周翊、付晓东、张兆宏等多位老师、好友的努力下,得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王秉复先生的个展,的确难得!”
第一次下水 水墨 38X28cm 2015-2016
敦煌莫高窟 水墨 38X28cm 2015-2016
蒋兆和 水墨 38X28cm 2015-2016
解放 水墨 38X28cm 2015-2016
吴洪亮还提到,喜欢王秉复先生的艺术,但始终不知道如何评价。“这或许因为今天中国的艺术及其标准的复杂化所产生的失语。但无论如何,艺术是生长出来的,就像王先生所强调的‘笔笔相生’,才会有真正的活力!”
聊斋 水墨 25X23CM 1986年完成
聊斋 水墨 25X23CM 1986年完成
聊斋 水墨 25X23CM 1986年完成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龙文鞭影系列 水墨 46X34CM(单幅) 2002-2018
莫高窟 水墨 38X28cm 2015-2016
世说新语图 水墨 22.5X34CM 1983-1984
世说新语图 水墨 22.5X34CM 1983-1984
世说新语图 水墨 22.5X34CM 1983-1984
世说新语图 水墨 22.5X34CM 1983-1984
世说新语图 水墨 22.5X34CM 1983-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