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王悲秋。
王悲秋,三岁与画结缘,半生与画为伴。一位寓生活于工作的中国画画家。
他是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在中国的绘画历史上,大山水创作由来已久,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历代画家无一不将一种深沉的山水观,融入到山水的创作中。
十几年旅居海外的经历,让王悲秋对中国画有了新的认识。从他的中国画作品中,我们隐隐可以体味到油画的一些特性。两种不同的画派,很好的相融。
在澳大利亚悉尼海岸的十几年探索,让他总结出了表现大海的新技法,近处的海浪,急促的波纹,漩涡、巨浪、沤泊等大海的不同状态在王悲秋的笔下都有了新的诠释。运用中国画的“计白当黑”理念,加之晕染积墨、积色,描绘出了丰富多变的大海。
王悲秋是无所不画的。
流连于各大博物馆的历史名作之前,汲取前人绘画之精髓。从三岁涂鸦,到少时学画,到受到西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再到练就不打草稿,直接临摹名画的扎实功力。
画遍中国画各个门类的王悲秋,无论如何创新画风,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生。
王悲秋写生的纸都是论斤的,别人不去的地方他去,与大自然尽可能的亲密接触。耳听黄河咆哮,俯瞰长江夔门,沐浴大漠飞沙,纵览七彩张掖,瞻仰嘉峪雄关,朝拜敦煌圣殿,穿越戈壁胡杨。
在甘肃的樟县遮阳山,零下二十多度,地势险峻。画家必须亲临险境才能画出真是所感。
为了创作这幅画,每天光上下山就得六个小时,这都在海拔3000米左右了。以意为之,意则万变。
以山为伴,记录大山的气象,以海为伴,表现大海的胸怀,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已过天命之年的王悲秋,坚定地走在写生路上,栉风沐雨。从未想过要退缩。
从八十年代至今,王悲秋坚持写生,走遍祖国百余座名山大川,餐风饮露,不避烈日严寒,历尽艰险,全身心投入,用不懈的努力换来上万幅写生素材,30多年的写生历练,使他更加理解山水画创作的精髓。
三岁与画结缘,半生与画为伴。已近花甲之年的王悲秋依然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对未来,他充满期待,目标清晰。
让这种纯粹、朴实的艺术理念传承下去。继承、弘扬、发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正脉,这是他的宏愿。王悲秋的大山水创作,仍然在路上。
王悲秋,名王珪,号夷则、一画学童。1963年生于天津。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海洋画研究院院委、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他自幼酷爱绘画,尤钟情于山水,临摹古人的同时,至今写生不辍,先后跋涉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余座名山大川。其代表作28米长卷《雪梨海岸纪游图卷》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王悲秋还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创作经验,总结、整理、编辑了三部大型技法书《大山水创作技法》、《国画海景技法》、《草虫技法》等,现《草虫技法》已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 延伸阅读 ↓
画家王悲秋节日加班加点画画忙 巨幅画作《主席与战士》主体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