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总海报与时代新风海报
天津美术网讯 当代国画家们的创作面貌是怎样的?他们在传承和创新上有哪些观念和实践?在变革中,有哪些阵痛和原因?总而言之,今天的国画家们都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当代院风双年展”上,我们可以看到缩影和答案。
“当代院风双年展”第一站于2018年7月18日上午10:30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启动,推出“时代新风·当代中国画大展”与“院风新体·当代中国画专题展”两大展览,百余位画家的五百余幅作品占满了陕美博的所有展线。展览由中国画学会、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指导,由广州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广东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岭南美术出版社、当代岭南公共教育协办,广州鲁逸文化承办,总策划为许晓生。展览邀请了尚涛、刘国辉、江文湛、郭怡孮、杜滋龄、林墉、姜宝林、郭全忠、龙瑞、方楚雄、范扬、邢少臣、张志民、李劲堃、黄一瀚、罗江、陈平、张望、卢禹舜、邓建强、方土、陈湘波、王保安、刘西洁等一百多位画家参展。据悉,展期至7月29日。
参展艺术家和嘉宾合影
陕美博馆长罗宁致辞
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线庐致辞
中国画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张志民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邢少臣致辞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方土致辞
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美协馆常务副馆长邓建强致辞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致辞
主持人
开幕现场
“我们当代艺术风格的提出,主要是以学院、画院、研究院为主。展览之所以选择在西安展览,因为西安是一所古城,有历史的积累和铺垫,此次来西安重要的是进行学术交流。”总策展人许晓省阐释展览初衷时告诉雅昌艺术网:“展览想尽可能的交代整个中国画的创作现状。”
时代新风 六大专题
“时代新风·当代中国画大展”涵盖“墨尚、心源、新境、逸趣、入微、新锐”六大专题,从人物、山水、水墨、花鸟及工笔等探索领域作为切入视角,关注蕴含于艺术家图像风格中的当代文化精神。它将诠释中国画在当下的新格局,反映其中复杂而细腻的学科发展面貌,并透过广阔的视角剖析当代中国画语言变革的内因。
每个专题有十多位代表艺术家和作品,旨在透过艺术家及其风格迥异而又相互联系的作品,寻求理解中国画在当下的美术进程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的作品,足以说明,中国画在当下多元化的表达中所获得的全新的话语空间;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今人关注古人的传统、当代的文化以及当代的生活,对今天中国画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墨尚专题:
刘国辉、杜滋龄、陈政明、林 墉、王 涛、郭全忠、陈振国、王西京
张立柱、罗 宁、陈一峰、张 望、周 湧、方 土、杨培江、刘 佳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催生人物画现代化变革,学院人物画从50年代由“徐蒋体系”主导,到80年代以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重拾民族化探索与个性化塑造,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势。伴随水墨问题的延伸,写意人物画从式微回归主流。经历过写意文化的断层,学院的写意人物画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展现出了与传统人物画颇为不同的面貌。它更注重将笔墨韵味与当下体验巧妙结合,在解构传统图式之余,不断实践着“以形传神”、“意在笔先”等传统理念,探讨着中国画发展的核心逻辑。当代写意人物画展现出了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的学科面貌,由此确立了独特的文化身份。
心源专题:
赵振川、龙 瑞、许钦松、范 扬、张志民、王爱忠、孙汉军、王学辉
林容生、许 俊、王 永、李健强、张谷旻、张 捷、黄 越、王 犇
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到社会环境转变的刺激,山水画在反思百年的得失中开启了拓进与复归并行的新走向。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当代人的视觉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大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眷恋向往,成为当代人普遍的心理状态。以这些历史现实为出发点,本次展览希望从广阔的文化视角关注中国山水画的“师造化”命题,关注艺术家眼中的山水世界及山水画的绘画母题。试图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关怀与现实关怀”的话语链条,来诠释在急剧变化的视觉文化环境中,艺术家的内心关切及其诗意化的人文情怀,挖掘在当代文化机制下,艺术与生活、心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境专题:
刘 云、化建国、李劲堃、黄一瀚、罗 江、陈 平、卢禹舜、邓建强
王保安、刘西洁、方 向、袁学君、王绍强、蔡拥华、丘 挺、杜松儒
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打破了中国画传统图式的稳定结构,中国画水墨问题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与延伸。当代社会文化观念发生转变,学科发生融合,新材质与新母题出现。在此背景下,当代水墨从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中诞生,继承了近中国画的改革成果,在新时代的挑战中,试图摆脱传统观念对笔墨问题的约定俗成。如今当代水墨的观念逐渐为主流语境所接纳,让更多艺术家愿意接触尝试。本次展览旨在探讨当代水墨如何构建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邀请了在这一领域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艺术家。他们对中国画传统笔墨与图式有着独到的解读,用作品折射当代生活与观念的变迁,以个性化的表达推动了水墨语言的现代建构。
逸趣专题:
尚 涛、江文湛、郭怡孮、姜宝林、陈永锵、方楚雄、邢少臣、熊显林
黎柱成、王居明、连俊洲、马顺先、乔宜男、林 蓝、刘海勇、董 罡
社会的变革让花鸟画的语言在短短一百年间,就体历了过去近千年的尝试。于当代人而言,影片、图像、文本,各色媒介充斥眼球,让人头晕目眩,同时又习以为常。当生活看似已没有什么值得追问,形式又几乎历尽了一切的可能,花鸟画便不得不面临新的困惑。在这里,我们展出了多位当代中国画艺术家的花鸟画作品,这些作品既有鲜明的中国画元素和根脉,又有新鲜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正是当代生活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中重审当下的文化情境与价值结构,讨论花鸟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所作出的应变。
入微专题:
陈湘波、莫晓松、郑阿湃、刘 英、陈 林、麻元彬、方政和、陈文利
许晓彬、叶 芃、周午生、李雪松、焦永峰、韩 非、刘 煜、罗玉鑫
中国画对现代性的追求,促使人们重视工笔画领域。当代工笔画创作之路承载着现实与历史的碰撞、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矛盾,在文化品格的吸收和图式形态的转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意义。学院出身的工笔画家作为工笔画的主要创作群体,既受过较严格的西式造型训练,亦保留着善于体味典雅的创作气质。这些艺术家在面对工笔的“承”与“变”上,或坚持从传统工笔的基础上进行新工笔的探索,或利用当代的思维观念来完成工笔蜕变,但他们都在文化的延伸与传统的辉映中,在坚持传统工笔艺术样式的同时,表现出当代人对社会及传统的反思。
新锐专题:
赖铁骢、孟祥军、李朝阳、贺海锋、张仓健、邱佳铭
周文学、付振宝、杨广涛、何馥君、李夏夏、王 也
魏 艳、卢 虓、何 微、孙 玮、张大箴、沈晨阳
徐慧琳、贺 翔、李梦龙、刘晓彤、周文瑶、马长诚
当代青年艺术家作为中国画坛的新生力量,受学院主流语境熏陶,同时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他们在运用传统水墨媒材的基础上,善于把握当代文化动态,把自身的视觉理念、审美诉求、思想情感诠释在他们的作品中,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开拓出新的视觉图景,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笔墨意境。这些新生代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促使当代中国画的局面变得更加多元、繁荣与开放。本次展览旨在解析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绘画面貌,促使青年艺术家群体进入公众视野,融入当代的学术交流语境之中。
院体新风 四大个案
邢少臣作品
马顺先作品
“院风新体·当代中国画专题展”包含“笔墨铸魂·邢少臣中国画作品展”“墨缘·邓建强中国画作品展”“世俗的狂欢·杨培江中国画作品展”“雅逸清风·马顺先中国画作品展”,专题展将讲述四位艺术家风格迥异的艺术面貌,以此探讨当代中国画的叙事模式,向大家传达当代中国画图式的独特价值。
借鉴四位艺术家的艺术面貌,生动讲述中国画的现状。邢少臣的大写意花鸟将明快的内心世界寓于富有雕塑性的画面中,将个人学养寓于对传统审美价值,体现了当代写意花鸟画的文化自觉性。邓建强的佛像写生具有敏感的水墨风格,反映出当代中国画家语言历练的在途情境。杨培江的作品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反思当代社会情境与艺术家情怀的联系。马顺先的写意花鸟在雅趣中传达出中国画家对自然的情怀寄托。展览将通过他们风格迥异的艺术面貌,探讨当代中国画的叙事模式,向大家传达当代中国画图式的独特价值。
邓建强作品
杨培江作品
最大亮点:继承与创新
“此次展览是一次规模大、学术品味很高的展览;也是咱们古都西安今年入夏以来为观众提供的一次精神大餐。”看完整场展览,陕美博馆长罗宁这样总结,“五百多件作品在这里呈现,既有丈二以上的巨篇洪构,也有一尺见方的扇面,作者横跨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更可贵的是在大型群展中包含了四位艺术家的个展,分别拿出来了四十幅到八十幅不等的作品。展览最大的亮点在继承与创新,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展览现场
出席艺术家有:郭全忠、赵振川、邢少臣、熊显林、张志民、王爱忠、孙汉军、罗 宁、黎柱成、陈一峰、李健强、邓建强、王居明、方 土、陈湘波、黄 越、王保安、刘西洁、马顺先、王 犇、刘 英、陈 林、蔡拥华、麻元彬、许晓彬、李雪松、赖铁聪、焦永峰、董 罡、李朝阳、刘 煜、罗玉鑫、邱佳铭、周文学、杨广涛、何馥君、李夏夏、王 也、魏 艳、何 微、孙 玮、张大箴、沈晨阳、徐慧琳、贺 翔、李梦龙、刘晓彤、周文瑶、马长诚。
据悉,本届当代院风双年展”总共由三大展组成。除了这次的“时代新风·当代中国画大展”、“院风新体·当代中国画专题展”,还将于9月份在天津推出“花间逸趣·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邀请尚辉担任学术主持,主要探讨花鸟画如何应对当代语境,如何重审当下崭新的文化情境与价值结构;10月份在西安推出“时代新迹·当代中国画大展”,邀请于洋策展,回顾近年来“当代院风”山水专题研究的进程与成果。双年展将整合学院体系之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果。深入探讨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的文脉、风格、创作的互动关系,多维度地考察艺术家视野,以此诠释当代中国画格局内在的关联和动力。(作者 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