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溥佐
张明光做客天津美术网谈心目中的溥佐先生。
纪念溥佐先生有感
张明光
纪念著名画家、教育家溥佐先生百年诞辰,是美术界一桩大事。家族后学、同道师友纷纷撰文、接受访谈,回顾先生的艺术人生,更有盛大画展以资缅怀,可谓洋洋大观。溥佐先生一生追求淳净秀美、雍容娴雅、堂皇典丽,工写不失矩、繁简求内美的艺术风格,早已共知,今天纪念溥佐先生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溥仪逊位,进入民国,“催生”了一个“松风画会”。溥氏兄弟溥伒、溥僩、溥儒、溥佺、溥佐与关松房、惠孝同、陈宝琛、罗振玉等清室贵胄、遗老、遗臣、硕儒汇于一堂,循古风旧例,定期雅集、谈诗抚琴、品书论画、举办展览,真正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松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还有“宣南画社”、“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均以面向传统、精研传统为宗旨。
正是这些民国先贤的坚守与弘扬,不仅奠定了京津画坛的基石,并影响了全国且绵延至今。后来的历史证明,若非“松风”等画会的固守传统,我国画坛将会是另一种局面。历史,当然不能假设,略作回顾,亦可见“松风”面对西风东渐而形成的传统与现代、革新与坚守之间文化冲突中的从容老道与处变不惊的风骨,以及为后世留下赖以继承的传统和固守的精神。
清末民初,千年的文化传统首遭断裂式的文化动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西风来袭裹挟着各界文化精英将中国屡战屡败、积贫积弱的根源指向旧有的文化传统。康有为、陈独秀、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美术革新派对“四王”(清初崇尚摹古画风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仇视至极,认为“四王”是中国绘画日渐衰微的祸首,批判之激烈前所未见,使坚守传统一方处于尴尬境地。然而且慢,所谓尴尬只是在舆论态势上,妙就妙在“松风画会”甫一开张就针锋相对,公开宣称:“由四王而追宋元”的艺术主张。
这是一个怎样的文化景观啊,一副与激进的造反派势不两立的架势,一群被废黜的皇族与清朝遗老明目张胆又引火烧身的抗争。民国时代的文化人坦然大度、激烈而包融。这可能就是民国风度吧。民国(1912—1949)存世不足四十年,其文化特征颇似先秦时代,战乱不已又百家争鸣。民国时代,总统换得快如翻书,龙种、跳蚤更替,军阀、政客频换。政权不稳尚未集权,至使学术相对开放自由,各种思潮兼容并包;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教育救国各展其长,作家、画家生逢乱世,不论窘迫优渥,却都能以自己的理想风尚、文化趣味自呈风姿,其艺术成就至今难以比肩。这也多少能解释,为什么自民国而来的读书人身上的那股士子之气;也令我们多少明了,溥佐先生和他那代画家作品中不经意间流淌着清逸的精神气质。而这种气质却不是苦练笔墨就能企及的。
渗入骨子里的气质,往往决定了他们专业的精神和人生的态度。有件溥佐先生自曝的“糗事”值得一说。溥佐年少时曾招入宫中学习,被钦定赴日留学,偶因顽皮被溥仪贬谪回长兄溥伒家,有严加管束的意思。兄长每日督其习字练画。一日,三伏大热,便在庭院摇扇纳凉,刚一坐定,兄长便外出归来,见此即面露愠色,低声厉言:“习画之人,何以如此懈怠。”溥佐赶紧敛扇跑回书房。从此,每日临池不辍,直至终老。溥老师后来常以此说于子弟,多有策进之意。于今看来,此事虽小,却大有深意,有这么几重意思不妨一说,作为兄长溥伒固然有奉旨管束之意,然长兄如父更应担责,即使作为师长亦是职责所在。三者任居其一都事兹体大;作为小弟溥佐则是遵了无父从兄的礼制,作为学生也守了尊师重道的古训——国法、礼法、家法使然。不似今日,父母尚在,兄弟便祸起萧墙,逼父立下遗嘱提前分了家产,独生子女家庭父子如哥们儿般的没正形,师生之间越来越像老板与员工。溥佐先生的两位兄长溥伒、溥僩于“文革”骤起之时,因不忍其辱,一位携女离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个与妻子双双悬梁自尽,也是士子气的极端选择,与皇族背景无关。民国以来教育的理想:强国、立人。如今国家富了,那么,立人呢?
溥佐先生为人乐观豁达、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平易近人,在美术界与师生间有着极高的口碑。作为教育家,他教学谨严,于传道授业解惑中奉行博观约取与厚积薄发。对待学生宽厚仁爱,慈严相济,心含雅意又语出平凡,秉持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学校内外既有追随先生几十年的学生,也有慕名私淑弟子,执鞭数十春秋,桃李满天下。溥佐先生承袭父兄遗风,亲授督导他的孩子们自幼习画,多年磨砺,他们已是爱新觉罗画派的领军人物。如今,他们与溥佐老师弟子们共同继承“松风”精神,不断进取,古树新枝,花繁叶茂,是中国画坛一支重要的力量。
戊戌仲夏,暑热难当,芥园伏案,值妻突发胆疾,疼痛难忍,陪护医院,思接遥想,窗外修竹数杆,恰如先生笔下意象。
↓ 溥佐作品欣赏 ↓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
溥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