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齐白石 葡萄 32.8x32.5cm
被称为传统延续型绘画大师的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胆敢独造”、“有能有识”的艺术奇人。他“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以朴素和平的情操和乐观坚韧的气概,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审美天地。可以说,他是有史以来辐射力最大最强的国画家,不仅影响一代画人,而且凭借通俗的题材和成熟的技巧,成功地把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识普遍地散播到民间。
越是家喻户晓,为人熟知的画家,越是容易为人忽视对其深入的理论认识。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应陈师曾之邀参加中日联合画展后而扶摇成名的齐白石,到五十年代声明已达顶点。对他的绘画人们亦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则拟从审美特质角度对齐白石老人的绘画再作一些探讨,以期有助于当下对传统的学习和关注。
齐白石 虾 33.7x27.2cm
“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
水墨写意画的绘画形象应当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外部笔墨形式所构成的形象;二是形象形式所呈现和暗示的意义。外部形式只有组织成形象后才能表现出他所蕴藉的内涵。这就需要产生形象所直接依赖的生活以及表达形象所凭借的基础方法——写生。由于绘画是造型艺术,它无法超越自己的本体和社会审美观念,这便表明它无法彻底废黩或超越生活形象的真实性。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精神活动,比艺术创作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性,即审美的群体效应。所以艺术形象必须以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物象作为依据,才能使视觉感受得到真实,这是审美过程中共同的基础活动。因而当齐白石画完栩栩如生的飞蝗后便题上“对物写生,不仅形似,无论名家匠家不得大骂”的引导前提。
绘画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齐白石有丰富的天趣生活,对花鸟草虫尤为喜爱并有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他在后来的自述中回忆:“对于画画,感觉着莫大的兴趣……画了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等,凡是眼睛里看见过的东西,都把他们画出来。尤其是鱼、虾、螃蟹、青蛙……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的也就最多。”所以,他善于强调对象的要点而又不忽视细节,并能以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赋予描绘对象以生命、神采及色彩特征。直到老年,他的画作无论是精工细致的草虫,还是了了几笔的虾蟹,仍让人感到他基于生活的写生能力和表现真实形象的能力,没有离开“形似”。而在取得“形似”的真实性的同时,事物内在神情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也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以形写神”、“借物抒情”和“传神达意”,即“写意”。
中国绘画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核便是对“形神关系”的把握,通过形神关系来把握“物我关系”。传统绘画所探讨的从“形似”到“神似”,从“写形”到“畅神”,从“物态审美”到“心态审美”关系的发展,正与绘画创作中从生活中写生到构成形象的真实再到通过形象抒情达意最后达到审美的真实性一样,是发掘内在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是绘画表现走向深层的必然过程。只注重描绘对象而不介入画家主观心态的“意”,必然使形象变成不能产生审美感受的概念的形象,但抛去具体的形象,完全利用感觉和情感所创作的形象也仅满足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心理。因此,齐白石从毕生的创作经验得出:“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的辩证之识,也是对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的新解。
齐白石 青蛙 94x33.5cm
“似与不似之间”
“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与齐白石作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如果仅仅满足于形似,就会像张彦远批评的那样,“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由写生到达形似,只能作为初级绘画审美标准。齐白石早就言明“写生我懒求形似”,于是他画的虾才与真实的虾不全然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自己画出来的虾是活的。”“不似之其中似”(《游鱼》款)的“神似”是齐白石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经过精心酝酿、意匠而达到的与客观表现对象的神遇迹化。白石老人讲的“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也证明了这点。这就突破了由于单纯追求“形似”而对生活中物象的简单模拟和机械的复制、拼凑或增减。所以他“为百鸟写照,为万虫传神”中的各种自然之物既非某一具体实有之物,也“不似”任何一个生活中的自然之物。但他的确又是从具体实有之物中脱胎,从根本上不悖于生活的真实性。如白石老人所画贝叶,其细筋之细画得欲寻不见,但作品给人的感受却是“老眼所为,只言大略”(《白石诗草》)。在中国艺术家眼中,那些眼睛所看到的物象之形是随时地变异的,是“不似”、“不真实”的。然“不似”是为了更高地“似”,“不真实”是为了更高的艺术“真实”。一幅小品秋荷,三笔画出三个叶侧,极为简率圆浑,似非而是。这确乎是画家思想感情对自然生活的特殊写照和真实评价,是艺术表现的真正内容。
齐白石 红叶秋蝉 33.8x27.1cm
清代画家石涛常言:“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不似之似似之”与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基本思想一致,是齐白石画论阐发的基础,也是经验的凝结。画家自由地运用“不似之似”的法则,可造成对自然事物的新认识,从而在创作方法上形成新观念,“用意而遗其细,用情而略其形,用趣而隐其迹”,达到“写意而后复写生”的境地。
“造化天工熟写真,死拘皴法失形神”(《白石诗草补编》)。要达到巧夺天工的自然妙境,必须“熟写真”,但过分地拘囿于固有的笔墨技法,又会失去形神。因此,绘画技法成为构成和实现“写生复写意,写意后写生”的审美特质的必然途径,表现在齐白石绘画中便是工笔与写意的关系。他说:“大笔墨之画,难于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于神似。”并汲取古人经验,形成自己工中带写,写中带工,工写相衬的技法形式法则。他在沉着痛快地挥洒着美妙笔墨的同时,又加上谨细入微的工笔草虫,如蜻蜓、蜂、蝶、蟋蟀等,既惟妙惟肖地“似”,又不失于“不似”的大笔一挥气概。晚年的草虫刻划,于精微处兼用意笔,更适应了审美视觉上的生理差异。使远观近看都能得到笔简神足与形完意真的美的感受。
于齐白石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过人的艺术技巧,因此能自由地运用“写生”与“形似”也能自由的达到“写意”和“神似”。他在一九二七年所作的《群虾》图上题道:“作画不讲理法,自脱画家习气,下笔如天马行空。”技巧的游刃有余,心源才能获得解放,才能有表现造化的自由。所以,作为对齐白石绘画的审美,仍当确立这样的认识,不单要强调独立的生动形象,要给表现形象的特殊功能技巧以独立的地位,否则将难以认识到齐白石绘画的具象本质、意象表现及抽象能力。(作者:李毅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图片来源: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白石)
· 高清图: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展青岛站反响热烈
- 李毅峰:中国画创作要有学术精神 自主且独立
- 李毅峰艺术品读:踩着寻根路的学者型画家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艺术创新与文化自信
·翰墨枣梨两相宜——记天津人美社长、画家李毅峰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画节
·李毅峰:在“写生”中“写意”
·李毅峰、赵均等画家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画的传统”
·冯远、李毅峰对话:关于艺术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痛斥山寨传统的“伪传统”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写意画走向何方
·李毅峰:坚守文化自信,打造“艺术天津”
·李毅峰:呼唤经典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随想
·名家品峰—— 李毅峰山水画作赏析
·2014葡萄酒标画艺术展李毅峰等十余位顶级画家挥毫
·陈传席:谦谦峰骨,文人情怀—序李毅峰画展
·“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即将起程
·挖掘传统 借古开今—薛永年谈李毅峰的山水画艺术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认认真真画传统就是创新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写意中国画的出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