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广义和狭义的笔墨
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笔墨?董其昌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也就是说画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存在,它可以比自然界山水更有意义,就是因为它笔精墨妙。好的笔墨可以承载文化、承载文心、承载气质、承载境界、承载修养。笔墨和人文有积极相关的关系,山水画笔墨始终是一种追求、一种磨炼,是山水画的核心价值所在。
笔墨的狭义性即用笔用墨,具体包括笔力、笔性、笔意、笔势和黄宾虹所说的“五笔七墨”。
何加林 记忆的碎片 纸本设色 200cm×180cm 2014年
其中笔力即以书入画,“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黄宾虹也强调:“笔力是气,墨彩是韵,气韵变化,乃见生动。”笔力就是骨法用笔。笔性则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形态,内在如线条质量、弹性,外在如黄宾虹用笔之“折钗股”、潘天寿之“铁犁地”、陆俨少之“抽龙筋”等,笔意则强调线条的勾勒及虚实避让关系。笔势则是笔意累积的结果,包含用笔的节奏变化及画面组织能力,古人云:“气韵生动非云烟雾霭”,而是由笔墨笔笔生发而出,笔笔生发,正是笔势的内在关联。
“五笔”即平、留、圆、重、变。平者,心平气平运笔。留者,运笔积点成线。圆者,中锋用笔。重者,提笔欲上还下如春蚕吐丝,提笔欲下还上如高山坠石。变者,卧笔、侧笔、拖笔相辅于前四者。
“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浓者,墨重如漆,因润而厚滋。淡者,墨如薄纱,缥缈而无迹。破者,浓淡互冲,混然而有迹。积者,层层堆叠,相融而有序。泼者,墨从水行,泼洒而随机。焦者,墨浓水渴,笔燥而迹干。宿者,墨滞水浑,迹厚而渍存。
广义性的笔墨则包括:笔墨境界、笔墨形态、笔墨结构、笔墨关系等。
笔墨境界
山水画创作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董源、巨然、王蒙、沈周都有自己的所属语言,但董源、巨然明显要高于后两者,为什么呢?境界不同。以披麻皴、解索皴为主的南派山水到了“四王”,笔墨功夫虽好,但境界不高,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笔墨语言。
何加林 秋雁叠嶂 纸本设色 244cm×122cm 2016年
他们为笔墨而笔墨,没有用笔墨去言说更多的精神境界。早期的董源、巨然在自然界当中创造了这种笔墨形态,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它是鲜活的,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大境界的一种寄托。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看到平淡天真,看到朴拙、厚润。这些在“四王”作品里是很少见的,所以同样都是披麻皴,“四王”就不如董源、巨然格调高,甚至不如王蒙、不如沈周,这就是笔墨境界。
笔墨样态
笔墨样态是个性化语言的笔墨呈现,是每个人在长期的创作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范宽的豆瓣皴虽然源于李成的小雨点皴,与李成不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更与李唐的刮铁皴大相径庭。又比如同样画一棵树,王蒙的树的形态与倪瓒的就完全不同。艺术家若不能形成自己的笔墨样态,便没有自己的风格。
笔墨结构
笔墨结构是形成画面物象形态的造型规律,是笔与笔、墨与墨、笔与墨的排列、组合及结构。笔墨结构有疏密繁简、宾主倾让、大小远近、粗细纵横、方圆曲直等形态。比如小到一树一石的组织,大到画面纵横的布置,都属于笔墨结构。
在画画当中经常出现结构不搭,比如在画披麻皴时突然蹦出斧披皴、北方的山上长出椰子树等也属于笔墨结构出现了问题。
笔墨关系
笔墨关系是由枯湿浓淡、虚实明暗、轻重缓急组成的。山水画枯湿难、浓淡易。所谓浓淡易大家知道,我们在画画时前面的石头、树画得浓一点,而后面的小石头画得淡一点。而在枯湿这个方面有时往往会不经意,这个枯湿我用“渴度”来表述。就像温度一样的,一百度是温度,零下五度也是温度。
温度和浓淡有什么不同呢?浓淡表现了主次,表现前后,表现了宾主关系,表现了事情的轻和重的关系,但是枯湿随时随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渴度是表现质感的。比如用同样浓度的墨画一块石头,一个画得比较干,一个画得比较湿润,它们明显产生味道上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渴度非常重要,是笔墨关系的重要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