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元 吴镇 墨竹谱之 苏轼题文同偃竹记
吴镇:意在笔前 活出自我
文/王炳权
作为文人画家代表的吴镇,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极其深厚。他所在的时代,书坛是以赵孟頫提倡的“复古”为中心的,书法家们大多放弃了宋以来“尚意”的书风,开始回归晋唐。吴镇同样受到了“复古”思潮的影响。据《书史会要·补遗》载:“吴镇,字仲圭,嘉兴人。草学辩光。”而辩光所继承的“拨镫法”据传源自二王。因此,吴镇虽师法辩光,兼有有怀素、张旭、杨凝式笔意,但其笔法传授最终源自晋人。元代中后期,“复古”的潮流大为减弱,出现了不少追求个性的书家,吴镇就是其一。清永瑆在跋吴镇《草书心经》时评论其草书“可免松雪随俗,缴绕之讥也”。可见吴镇草书并没有拘泥晋唐及时下流俗书风,反而入古出古、自成风貌,甚至可以超脱于绘画之外,作为一件单独的书法作品来品鉴。以吴镇《墨竹谱册》画跋为例,探寻笔墨中的“梅沙弥”。
《墨竹谱册》共二十二页,前两页为吴镇草书录东坡先生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后二十页分别画小坡竹石、风雨竹、悬崖竹、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雪竹等,均有吴镇草书题跋,个别有行、楷题跋。
总览吴镇《墨竹谱册》的画跋,章法沉稳茂密,用笔轻快空灵,富有节奏感。正如李衎在《竹谱详录》中所讲的“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逾准绳”。
元 吴镇 墨竹谱之清风五百竿
从章法上看,其草书行距舒朗,字势飞动,用墨浓淡对比尽显纵横磅礴之感。如《清风五百竿》这页画跋中,“竿”最后一竖一拓之下,颇有一泻千里之势,“竿”、“风”等字浓墨重笔,与周围用笔轻、细之字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吴镇对水与墨的把控可谓恰到好处,他将书法用笔用于绘画,同样也将绘画技法运用于书法中。在同一幅画作上,画跋的浓淡枯湿变化与画本身的明暗交相辉映,为章法增添不少色彩,使得整篇气势跌宕起伏且颇具韵味。
元 吴镇 墨竹谱之悬崖竹
从结体上看,吴镇草书体势多变、寓动寓静。吴镇草书用笔中锋,结体方正,字势或正或欹,或字字独立,或笔笔连书,与谢赫“气韵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悬崖竹》这一页画跋中,最令人注目的便是“中”字,“中”字虽笔画少,但却气势十足。最后一笔枯笔绞锋,不断向下延伸,虽为行草但却篆籀气十足,恰与右边竹枝凌于悬崖而坚韧不屈之态相呼应,并诗曰:“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置之空山中,凛此君子志。”这时,书法成为了诗与画结合的催化剂,成为了作者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工具。就像苏轼说的那样,“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在吴镇《仿荆浩渔父图》中也有类似的诗跋,如“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舴艋舟人无姓名,葫芦提酒乐平生,香稻饭,滑蓴羹,棹月穿云任性情”;“无端垂钓定潭心,鱼大船轻力不任,忧倾侧,系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等。这些诗描绘的都是渔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景象,但又何尝不是吴镇内心的真实写照,映照出的是他内心期待超脱现实、摆脱束缚的那种真实的渴望。
元 吴镇 墨竹谱之小坡竹石
在《墨竹谱册》画跋中吴镇多次提到“意在笔前”的概念。如“古人画竹之法,当先师意,然后以笔法求之可也。倘得意在笔前,则所作有天趣自然之妙。如其泥于笔法求其形似者,岂可同日语耶?”“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虽然这里讲的是绘画,但我以为对于书法同样适用。吴镇一生平淡,他将自己的志趣融入到书法中,这种“意在笔前”所表露的正是他不问世事、超逸于法度之外的内心世界。他的书法超脱于其绘画之外,但二者又互相补充;书法取法晋唐,但脱离了“复古”书风;他将写字画画称为“戏墨”,更加反映了他与世无争的心境。
元 吴镇 墨竹谱之清风动修竹
他锐意草书,笔法苍古,所谓“有竹之地人不俗”是他书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他在艺术方面具有超越于时代的远见,且对自己抱有极大地信心。他早年的作品虽不为人们接受,但其自言“吾之画直须五百年后方遇赏音耳。”事实的确如此。在《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中启功先生评道:“云林全法六朝,姿媚公寓于僻涩之中;仲圭草法怀素,质朴见于圆熟之外。且倪不作草,吴不作真,而豪情古韵,俱非松雪所得牢笼,热不因人,所以无添其为高士也。”启功先生认为,元代书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赵孟頫“复古”书风所笼罩,而吴镇可以摆脱这种现象,活出自我,实属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