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工笔画有一定的制作性,可以借鉴一些传统技法之外的方法来表达感受和探索艺术语言,这也是受唐勇力老师的影响。在上学期间,唐老师就不太传授具体技法,更多的是对写生和创作思路的启发。总体要求就是要灵活,不一定按照一个模式来创作。我觉得这样可以避开自然主义的泥潭,从中受益良多。
我比较喜欢丢勒的作品,《母亲的肖像》和《祈祷的手》都是经典作品。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他对细节的刻画,非常细致,腰带上面的每一个小起伏都认真塑造。他画的树干,跟中国的披麻皴完全一样,每一笔都能画出结构。我就想这种细致能不能用到工笔上,就在《年轻舞蹈家》上进行了尝试,对衣服的处理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来画,用上了一些画静物的方法,至少是在面貌上,有了一些突破。再就是材料上,尝试用布和一些色粉,这也影响了我之后《援非医疗队》的创作。
我觉得援非题材的创作质量跟搜集的素材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援非医疗队》的创作里,我首先还是选择有感觉的形象,即使不清楚也用。勾了一些巴掌大的小草图,尽量把有感觉的形象往里面加;开始的时候人物组合考虑画面形式感多一些,却导致有些人物游离于画面之外,经过调整,虽然舍弃了一些自己想表现的人物形象和角度,但是画面更加合理,构图上也比之前好了。细致地画小稿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想法在小稿上实施,不仅方便得多,在过程中又能迸发出一些想法和偶然性,可以加以总结用到大稿上。小稿的着色阶段我就比较主观,注重想法和形式感。
随后又花了一些时间扩充资料,拍了一些更适合的形象,一些局部等等,因为在小稿上可以一带而过的地方到了大稿上就要细致很多。起大稿的时候,会时不时地冒出来一些想法来,我就记在稿子上,有的时候看一看,提醒自己。这些想法有的后来也没用上,但是有的却很见效。还有就是尽量避免用热水洗绢,容易把胶矾给带掉了,给勾线和染色带来了特别大的麻烦。补胶矾不仅很费功夫,而且尺度也难把握,调得浓就刷不匀,刷过了更麻烦。
对于工笔画,我总觉得在素描的借力方面存在着一些障碍,而写意画就好借得多,比如《流民图》、《历史的定格》等。什么样的素描,粗犷的、细腻的,只要是线性的写意都比较好借力(当然笔墨的表达也很好),而且适当加些明暗都不算为过。人物画如果对素描借不上力这是很吃力的。工笔而言,线条是单线,对线条概括和提炼的要求较高,这是比较难的。但是素描技法也有一些不太难掌握,又很实用,我想能不能用上,就是笨一点也多表现一些。加之在前些年参加了一个总政的造型班,有些表现方法很落地,也用到了这张创作上。我始终想找一个定型感强的方法,因为一遍一遍地染,容易没感觉了,而且湿着和干了不是一个颜色,也有些不适应。这张创作有很多地方就是一遍成,而且用了一些色粉等其他工具,反而效果不错。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看到一本梅尔尼科夫的画册,他画了一个穿白衣服的女黑人,对比度强、形式感非常好,对我启发很大。我就把黑人整体加重了一遍,对比度加强了,但是结构给盖住了,改用矿物色提才好了很多。由于自己并没有把所有想法都在小稿上实现过,有些想法索性就在大稿上尝试改动,但是有的改动并不成功,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整,甚至改回来,所以调整还是尽量要从小稿上进行。
我觉得想画好人物画,要重视造型问题,多画素描和速写。如果说不画速写就能画好人物画,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不但要学习而且要向传统深入地学习,也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多研究积累。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美术教研室副教授 张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