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这么多年来,写意作为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原形,并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从外延上讲,不少形式主义者已经把写意融入到了其他的艺术中,或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对写意进行了改造。
但如果从内涵上对写意的发展做进一步的考察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目前写意的大部分作品都轻率而寡味。荆浩讲的“气质俱胜”以及明清以来强调的“以形写心”,都没能充分的体现在创作中。
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对写意进行反思。曾走到中国文人画巅峰的写意,何以至今呈现出颓势?写意的发展出路在哪儿?
(李毅峰 《朝阳映春山》)
我觉得,写意在当代的发展有几个误区:
一是写意的普及。
写意是中国画的代表性绘画,千余年来它的高度发展,形成了结构上高度的形式化和创作上高度的程式化。这“两化”降低了写意的门槛,众多的国画家及爱好者把写意看作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简单的艺术创作,使得写意这个严肃、崇高、神圣的学术变成为一般人挥之即来的“墨戏”。
这是一种把艺术庸俗化的表现。
众所周知,写意是中国文人画的主要形式和创作方法之一。写者,泻也。它是表露心意、发泄情感的方式,“酒可销闲时得醉,诗凭写意不求工”。以精简之笔勾勒出物之神和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这种开放、自由的创作性质,更能发自本心,心法无执,注重情感,关注个性。
(李毅峰 《阅古观山自磅礴》)
传统曾经把这种心法、情感和个性转化成一种创作上的既定程式或形式。因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就是基于阴阳哲学而展开的天人合一思想,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复归于宇宙大法,"大道至简","要言不繁",“万法归一”等观念都是这种特质的反映。
在既定的程式或形式中显现出最大的自由,从“心”所欲、“以手运心”是传统艺术的境界,也是写意妙法之所在。
但不尽如人意的是在既定的程式或形式中有许多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符号或规范,它与强调自由抒发的创作精神难以同日而语。这给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画家和爱好者们又树起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因为写意的背后需要强大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去实现这一过程。
因有形式为障碍,不仅在创作标准上有些混淆,而且在批评标准上也模棱两可。更多的画家不可能以写意寻向创作的深处寻找自由而丰富的表达,增强形式上的丰富性,走内涵式的创作之路,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写意的发展。
(李毅峰 《青山几叠护云屏》)
二是对写意内涵的放弃。
在“写”和“意”之间有一个媒介,就是线。
中国画是依靠毛笔进行造型和表达的。写意首先要表达书意,书意应是写意的核心。
传统写意虽强调“逸笔草草”,但同时也强调形象的可辨认性,石涛讲的“似与不似”即是,“世以画蔬果、花草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
中国绘画要求要变形适度,要合于心中的“意”。
对书意所凭借的用笔,是在依照笔墨规范的前提下展开的自由抒发。因此我们讲的"写意"强调的是"写"的方式和"意"的呈现,工笔只要用"写"的方式表现,"写"到极至,虽工犹写。
所以以线为中心的造型规律是在书写规律指导下形成的“写意之链”与“用笔之势”。
(李毅峰 《云无心以出岫》)
写意必以书意为前提,通过线造型以及其内在的独立性,传达创作者最上层、最深厚的理想、境象和意趣。
"写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方法,更是一种文化,是"写意文化","写意精神"就是在"写意文化"的内核生发的。
这就是基于汉字文化中之元素线而展开的。
线是中国画最具典型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最典型是因为它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表现方法,成为几千年来传而统之的通行符号。最有文化内涵是因为这一通行符号是建立在汉字文化的基础上,而这一基础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在社会生产和生命活动中的认识与实践产物。
认识的高度与实践程度是线文化涵量的决定因素。
对于一个写意画家来说,线的意义有三。一是以线造型,运用线的特质来配合表现对象的气质和质感。二是以线传情,把线作为表现意境情境的媒体,反映主体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三是以线体现,即通过线的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来体现主体的认识观。
(李毅峰 《山深不知江天远》)
所以,写意离开了书意,便难以进行深层的自我表达和体现。
当代画家由于对书法文化的缺课,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对线的认识和掌握,使得写意的创作变得苍白。
在当下中国画发展的情境中,应怎样推进写意的创作?以正确规范的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固然重要,但画家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力避浮华学术的心态等,都应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写意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并对之进行有效的价值转换,从单纯的创作走向学术,从学术走向学科,再由学科走向学派,从文化艺术发展的内在性使写意的研究和创作向科学化发展。
写意的出路,也是文化的出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