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对于辽博专家学者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对观者而言,是一种启示。
记得数年前采访日本著名书法史学者、东京国立博物馆前学艺企划部部长富田淳先生,他谈起有生之年的理想,其中之一是在没有王羲之真迹的情况下做出一场王羲之的大展,他做到了。而从后续轰动海内外的颜真卿大展来看,仅将部分重点放在真迹名作,更在历史文化源流上做好文章,是策展人的一大重要策略。由此,展览辐射面绝不止于艺术爱好者和学者专家,而能令更为广泛的普通民众在展览中获益。
唐宋八大家主题展览,对于辽博团队而言,同样是一次挑战。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从更为准确的角度而言,是一个文学史而非艺术史的概念。八大家诗文名篇数量众多,但相关传世墨迹等文物数量鲜少,且多寡情况极不平衡,如苏轼存世作品较多,而韩愈仅有一件,柳宗元几乎没有。尽管辽博的中国古代书画收藏无论数量、质量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如何讲述“唐宋八大家”之展,辽博下了极大功夫。
首先自然是超强阵容的真迹名作,在目录清单中已能令人欣欣然。时代、作者、形制、内容、题材、风格、文本等等,一件名作背后的丰富信息量,为了让观众更容易读懂,辽博下大功夫用图版等形式仔细解读,这种方式在上次“又见大唐”展中就深获好评,本次展览更多名作配有如此细致的呈现。
除了直面真迹名作文物所带来的“享受”,相信观众还会获得一种满满的充实感。展览有巨大的信息量——“唐宋八大家”知识的形成,中国文学的源流、古文运动的背景、雄唐雅宋的风貌种种,当然,更有关乎八位先生的生平、形迹、关系、文章、评述等等,多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
而由此,展览也为观众的观展作出了一种区别于观看国宝展、名迹展的引导。其中,即便是真伪存在争议、传称并不确凿的古代书画亦有其值得被尊重被珍视的价值。如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文脉所系中,元赵孟頫《洪范授受图》(传)并楷书尚书洪范,呈现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而北宋李公麟《九歌图》(传)则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的《九歌》带入观众视野,《九歌》共十一篇,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历史上《九歌图》有多种版本,这幅相传为北宋李公麟所绘,一文一图,描绘了各类祭祀场景,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还有许多丰富展览的探索,如在展览中置入当代叶露盈洛神赋图 ,在央视《国家宝藏》中,中国美术学院的叶露盈曾作为辽博宋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今生守护者,而今古今之作对展,对观众而言亦是一次特殊的体验。还有更多策展巧思,可以在观展过程中体验。 (转自《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