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江:父亲吕云所衰年变法“笔墨太行”的写意精神和情感意象对我的深远影响
中国绘画写意精神的当代诠释
——父亲吕云所衰年变法“笔墨太行”的写意精神和情感意象对我的深远影响
文/吕大江
我的父亲吕云所是最早通过写实印象、用传统笔墨技巧来表现太行的乡土意识与太行风情、成为画坛最早用写实风格表现太行现实生活的画家、最早开创了太行画派。
众所周知,他的“黑色积墨太行系列”更是毕生心血创作、画风朴实浑厚、气势博大雄浑、意境深邃、慷慨悲壮、用纯水墨的黑白氛围、即“厚”又“透”的艺术语汇来表达大自然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他的积墨太行无不是他内省式心里历程的折射。也无不是他对于中华文化与民族品格的一种精神体认、满载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精神。
在这一扎实厚重的根基上,他走向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第四阶段,即晚年变法的“笔墨太行”,亦可称为“云开太行”系列。
由于当时他的人生心境充满了沉重、苍凉、压抑与悲壮,我母亲的去世,使他内心再度进入到无以复加的沉重与凄凉的境地,理性驱使他要从悲壮中升华出来,改变沉重的黑色的命运。同时,艺术的自觉,使他力求自我革新、自我改变,自我升华,从写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格调。于是,他的笔下的太行开始了久久的酝酿、蜕变,从“云锁”(乳名)状态中冲出来、便有了“云开”系列,即“写意太行”的问世。
如果说“黑色太行”有为写物所累之嫌的话,如董其昌所言“其术近苦”也。其作画过程为塑造物象、表现结构、经营画面、渗透情感等所拘。而“笔墨太行”或“意象太行”则不然,注重了将笔墨的功能放在首位,张扬的是笔墨写意的独立审美功能,使观者首先感受到是笔的苍润、拙秀、轻重、虚实节奏的张力及墨的干湿浓淡、浑厚浓重、清明通透等韵致,以及大小点、长短线的交织及笔线一波三折、刚柔得中、随心所欲的笔性墨韵,彰显笔墨写意自身张力、感受直抒胸臆的挥洒快感,而后方可体味太行的苍茫、厚重与壮伟,有意将造型、结构、境象放在第二位来表现、打破石鼓形的羁绊、直抒心性自由挥洒,“一朝直入如来地”,一任书写轻松与超然,若作无弦之琴,籍此来体味较纯的笔墨写意精神。
这种随意恣肆、一任情性的笔墨写意状态,亦是他“显性笔墨”即是他晚年“笔墨的太行”。他自己曾戏称“黑色”称为吾之宋画、那么“写意”为吾之元画、“黑色”为吾之北派、“写意”为吾之南派、“黑色”强墨韵、“写意”强笔性、“黑色”面皴、“写意”线皴……"
写意太行像一阵风、它承载着历史长河的冲力、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显现着大自然的苍茫、原古、沉厚、雄壮的野性美。他的“笔墨太行”是古典的笔墨与现代精神的生命律动、在画面上一个自我精灵在呼吸……
父亲吕云所的艺术探索告诉我们,写意精神应在当下新时代语境下,把对客观物象的对景描摹状态转换成主观的精神人物、精神山水、精神花鸟的抒写,这一点尤为重要。
本人自幼生长在天津美院大院一直至今。在家父吕云所的熏陶教导下,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创作上对太行山脉及家乡情节都怀有一份真挚亲密的情感。接受过系统的天津美院现实主义学院派教学体系,及家学吕云所的积墨法双向蒙养。无论在造型、色彩及笔墨运用上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综合基础。在近些年个人创作实践中,太行山水的地域文化气质,及其所象征的崇高寓涵与英雄精神,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景象,都成为我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资源,亦在创作中融合渗透了北方文化精神之“重、拙、大” 的雄强气魄。
多年来,我在赴太行山、西北山川写生中,深研北方丘壑地貌形质与结构气象,结合传统山水画勾、皴、擦、点、染、渍写点积笔法、以浓厚苍浑、气势开张的山水意象,将北方山水苍茫粗粝、浑厚刚健融于画幅,以“泼墨、破墨、积墨、擦染”三墨法将太行山脉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怀完美地融合呈现,即继承了“北宗”山水厚密繁茂的苍劲景象,又兼具了“南宗”山水洒逸俊秀的唯美意境,更强化延续了父亲吕云所太行山的积墨技法和太行精神诗意壮美的气势,以及黄宾虹先生在笔墨研究上的丰富经验,力求做到宾翁所讲:“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
我的全新研发和探索是对古人传统及家学兼容并蓄、转益多师的过程。
其一,图式章法经营布势的充满与整一。强调“龙脉为画中气势之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注重山川结构的气息流荡,不拘囿于太行山脉石鼓山形地貌特征,突破限制并得以变通,常以雾气、流云、山涧等意象笔墨贯穿其间,解决画面的疏密课题,使画面在构图饱满的同时而葆有潇洒疏散的写意韵致。把自己内心对大山大水的独到理解以苍茫浑厚的精妙笔墨和写意精神将胸中志趣在丹青挥毫之间得以实现。
其二,注重以线立骨,强化线性笔致的力量,早期作品多属密体一格,在厚重浓密的笔墨之间,更多运用了披麻皴及侧峰横点、竖点、大浑点、小浑点、雨点等笔法。近期在创作研发中,把线性笔致与泼墨、破墨、积墨三墨法相契合,使画面打破了单一浓密体格,富有透气感和生动性,增添了一份清雅朴素的春意盎然。在面对不同景观中,即可淋漓痛快的直抒胸臆,又可使笔情墨意得山川之形、传山川之神。
其三、强化题材风格的抒情意味与精神交融的意趣。太行主题的表现,即是写山、亦是写家,更是写人。画面中虽很少出现人物形象,但我更是想通过抒写自然山川的雄伟壮丽之余,来传达内心深处厚重的人文精神,让观者获得灵魂上的滋养与慰籍。在传递当代美术园林中弥足珍贵的新时代文化精神,把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合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故园山川深沉的挚爱。
我的太行山水画属于强调气势恢弘的壮写,而重要的突破是笔墨的性灵化而非符号化,是结构的抽象自主化而非写实的程式化。在整体架构的布局与营造处理上要拿捏有度,让笔墨的写意精神更加磅礴壮健与恢宏盛大,使画面充满一种纵横捭阖,驰骋放纵的广博气象。
吕云所
吕云所,又名吕云,(1940年-2014年),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协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导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创作工作室导师、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太行中国画学会总顾问,师从秦仲文,刘君礼,孙其峰教授等。
吕云所生于太行深山沟,是道地的太行之子,其作品多表现太行风情,画风朴实浑厚,笔法老辣苍劲,气势博大雄浑,意境深邃,具有浓烈的北方乡土气息。他从学生时代起便立志开拓太行画派,1962年在天津美院的毕业创作《漳河畔》组画的问世,1963年《老来红》的问世,分别获得全国美展大奖,一时成为美术界关注的新秀,使之年届弱冠便以“太行人、太行情、写太行风”著称。成为当代画坛最早以传统技巧表现太行风情的人,并被誉为当代“太行画风”的创始人,“北派重振”等。文革之后,八十年代后,又推出一批表现太行深厚特质的积墨巨构——“黑色太行系列”成为其艺术旅途中一批代表性力作,其作品追求浑厚、博大、凝重、深沉、雄壮的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实践着在纯水墨的氛围中既“厚”又“透”的积墨艺术语汇,他从传统笔墨入手,将太行的体悟与人生感受,通过笔墨与构成语言的整合,将心中太行的内在张力及生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成为当代水墨太行的又一典型。九十年代之后至新世纪以来,艺术家仍脚不停步,努力在艺术追求的艰辛道路上奋力跋涉,他又经过十多年的人生与艺术的积淀。砺炼,生聚与陶冶,完成了由“太行的笔墨”(积墨黑色太行)向“笔墨的太行”(意笔太行)的升华。新世纪以来,努力于由“积墨太行”向“写意太行”的跨越。钟情于传统笔墨文化“写意精神”在太行中的体现与探索。
吕云所作品欣赏
夜走太行 145cm×125cm 1984年
太行浩气 220cm×149cm 1988年
山月 106cm×100cm 1988年
苍茫大野 175cm×124cm 1988年
元气 69cm×138cm 1989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云涌太行 68cm×69cm 2008年
朗月清风 68cm×69cm 2001年
漳河畔组画之二 68cm×69cm 2006年
春牧 68cm×69cm 2001年
林荫 68cm×69cm 2005年
吕大江
吕大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山水画创作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吕大江山水画工作室导师、教授,香港画院执行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天津分院副院长,民盟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市场报》副社长,中国水墨画院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创作委员,中国长城画院常务理事,河北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教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助理导师,天津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美协理事,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荣获天津十佳青年美术家。
吕大江作品欣赏
太行清韵 68cm×138cm 2007年
仰观轿顶山 136cm×68cm 2016年
疏林远致升云烟 136cm×68cm 2015年
南太行途中 136cmx68cm 2016年
太行溪瀑 96cm×180cm 2015年
雨后南国 68cm×69cm 2019年
太行青塔一隅 68cm×69cm 2009年
太行之秋 68cm×68cm 2018年
春山幽居 68cm×69cm 2007年
八月秋风 68cm×69cm 2010年
吕氏山水诠释薪火相传 “意蕴太行”吕云所、吕大江作品展在荣宝斋天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