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11月27日下午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11月27日下午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天津美术网讯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11月27日下午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览展出以人物画著称我国当代画坛的画家王錞反映西部吕梁山黄土高原乡土题材作品三十余幅,这些作品以追求笔墨流畅和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的相互贯通,使观众从作品中品读出至高无上的淳朴诗意之美。著名艺术理论家、学者、书画家孙飞先生为画展撰写前言。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天津文联党组书记万镜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中国画学会会长霍春阳,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桂元,天津画院党组书记李林河,天津画院院长范扬,原天津画院党组书记王峰,原天津画院副院长郭凤祥,原天津画院副院长晏平,原天津画院副院长宋兰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天津画院副院长王卫平,《中国书画报》常务副总编、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路洪明,天津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谭乃麟,天津画院对外交流部主任白鹏,天津画院展览部副主任樊杰颖,天津画院专职画家王爱宗,南开画院院长邢立宏,画展学术主持、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孙飞,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张晓彦,天津画院专职画家杨海涛,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闫勇,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尉,天津工业大学教师赵颖,著名画家陈钢,易众工程咨询(天津)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展子虔(天津)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彤庆,展子虔艺术馆天津馆馆长贾晓蒙,天津美伦医药销售公司董事长董大河,天津水香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洞,总经理李传凤,以及王錞先生亲属及生前好友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王錞在采风途中。(上世纪九十年代)
王錞,1942年生于山西,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曾在山西省美术创作组、美术工作室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山西省美术院院长、中国美协山西分会副主席、天津画院副院长。其作品率真、质朴,没有在喧啸中错位,北方的人文思想和坚韧拙朴的精神风貌深深地吸引着他、激发着他、使他佳作迭出,他对乡土题材的感受是敏锐的,而他能真实的表达这种感受,把自己的情感与经验直接揉进写意绘画语言中。他不喜欢琐碎的制作,能以大气、生拙、老辣的笔墨体验着时代与观念上的差异,同时也抒发着人性的本源,也为乡土现实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无论在用墨或笔触上都是随意吞吐,挥洒而来,塑造的形象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赋予他的人格,他的古典人物画无疑是怀古思幽,释放抑情绪,似乎只有它是知音。
作品曾参加1974年、1975年、1977年、1984年、1994年全国美展,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参加“全国中国画联展”、“武汉国际水墨画节展”、“中韩代表画家作品展”、“中日美术交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处收藏。个人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家词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等典籍。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讲话。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讲话说,王錞院长2020年2月离开我们,正值疫情期间,静静地走了,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哀思。今天,我们以这样一个方式怀念天津画院一位重要的老领导,他对天津画院的发展、建设,在一个时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一位非常有见地、工作非常认真的人,又是一位辛勤耕耘、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以艺术家的身份,在艺术创作上做出了很大成绩。今天展出的这些作品,我看了一下,基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创作的,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发展的一个脉络。他对晋西北乡情风韵恋歌式地描绘,是他由衷地对曾养育了他的艺术灵性而对已然失落的生态田园之梦的追忆怀念,发出他对包括着自身在内的精神认同、寄望和某种缺失馈乏的感悟。从王老师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他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又处在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变革期,他做出的思考和尝试,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探讨和研究。现在回过头来看,将近30年了,这些作品还是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有活力、非常有温度,让人感觉是他自己的经历、感受,转换成笔墨呈现出来。将近30年的沉积,今天以这样一个方式,和大家见面,好像我们也感受到王老师的生命通过这些作品,依然在延续,也看出这些非常有探索性的作品,逐渐显现出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今天我们睹画思人,是对王錞院长为天津画院和天津美术事业做出的贡献的缅怀,也是对他的肯定和敬仰。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中国画学会会长霍春阳讲话。
王錞是我很早就认识的一位朋友。这个展览是他在山西的时候下乡写生和体验生活,以讴歌劳动人民本色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画坛的影响和地位。他的画,呈现出诗意之美,表现黄土高原风情,很有生活气息、很有生活的感受。我对王錞的印象是为人忠厚,作风正派;谦虚低调,不事张扬。他在艺术追求上不断地探求,态度严肃认真,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天津画院院长范扬在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开幕式上讲话。
天津画院院长范扬说,“大山之西,大河之东”本是指描绘山西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但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却逐渐形成了一种丰厚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归属,激励着一代代从那里走出的山西人,王錞先生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而“大山之西,大河之东”正是他一生中始终持守的艺术“初心”。我之所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的绘画品质,正是因为他骨子里包含的这份“山河之间”的情结,这两句话曾被他多次作为绘画母题进行创作,并被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及以表达自己念兹在兹的艺术情感与价值观,这早已内化成他的人生信条,他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绘画作品验证了他生命中的这一审美标准。他的作品也确确实实流露出“大山之西,大河之东”的文化品格,那是西北的粗犷,又是中原的丰厚,既有山的风骨,又有河的流韵,那是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朴厚和自信。
范扬说,王錞先生的绘画,既有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宏大场面,又有随笔式人物生活的记写,凭借风流清雅的挥笔运墨,描写轻松恬淡的生活情趣。他的绘画具有速写式的简练之美,纯任性情,不拘小节,在信笔“涂写”中往往见出真性情的流露,而这样的随意状态不是空疏使气,而是巧妙凝聚了“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十八描”等等中国传统线描的功能和形态,并将其内化成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所以他的绘画中无论长线短线、浓墨淡墨,都具有经得住推敲的艺术魅力。信天游、赶牲灵、皮影、石碾、腰鼓、木筏、古渡,这些即将消失的古老文化符号在他的笔下被生动地记录并再现着,读王錞的绘画作品,仿佛能听到悠远深邃的击鼓声和响彻云霄的信天游,那是塬上激荡的性灵,那鼓声和歌声,从幽壑高塬传来,从笔底绢素传来,他们似乎不如江南的杏花烟雨婉转和“养眼”,但被画家以朴拙的意象手法进行了生动风趣的别样再现,他不断调和这种文、质关系,力求创造一种灵秀朴厚的美感,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视知觉的单纯图像价值,那是笔墨形式和时空意境的高度结合。在他洒脱自在的笔墨表现中,总能叩开观者的心扉,那是他心中经年酝酿的老酒,与你同醉,与你共鸣。
天津画院副院长王卫平在开幕仪式上讲话并宣读了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学辉发来的贺信。
天津画院副院长王卫平在开幕仪式上宣读了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西画院原院长王学辉发来的贺信。贺信说,欣闻“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举办,我很高兴,也非常感谢大家为筹办展览付出的努力。王錞先生曾长期生活与工作在山西。是山西画院首任院长,为山西画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王錞先生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画家。他曾长期生活在三晋大地,创作了大量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作品,他用画笔深情的描绘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创作出享誉全国的《出征》、《贺龙》、《上中学的儿子》等优秀作品。中年时期的吕梁风情系列作品都饱含着对黄土高原的深情,用他卓越的才华歌颂这块厚土。王錞先生不仅是一个受大家尊敬的领导,更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热爱绘画,热爱音乐,更热爱生活,是一个將绘画视为生命的人,他的人品,画品影响了山西一批学子的成长,也推动了山西美术的发展,为山西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王錞先先是一个学养全面的优秀艺术家,更是一位我们尊重的领导,深爱的师长、前辈。我谨代表山西美术界同仁祝贺画展圆满成功,向为此次画展付出努力的所有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借此机会向王錞先生家人问好,最后祝大家健康幸福,工作愉快。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开幕仪式现场。
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士增评论王錞先生作品说到:中国文人画传统,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把这个精神引申到王錞的艺术上,便成了画中有歌,歌中有画。王錞的画有时的确像一首诗,一首山西吕梁的民歌。画中的婆姨、农夫,还有山坡坡、庄稼地,都是山西民歌描述的情景。画中那感觉,那境界,也如民歌一样纯朴、幽默、抒情。
抒情风格是王錞作品的主要特点。这也因了王錞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他似乎不大喜欢那些大而无当的豪言壮语,或者自命不凡的宏论玄学,而似乎更愿意以平常、实在通俗的方式,诉说自己的观点,寄托自己的情怀。与这种题材和主题的抒情性相适应的,是王錞在艺术表现手法的书写性。所谓书写性,首先指作者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笔和墨的书写特点,用比较自由的书写方式,状写物象,抒发情致。画中的每根线条和每团墨块,都保留着作者创造进程的痕迹,也透露出作者的创作状态和情绪。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读王錞作品时所能感悟到的。
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在开幕仪式上讲话。
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深情地说道,王錞画了一辈子画,他的艺术生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段在山西,从艺术院校的学生到职业画家、再到画院院长,省美协副主席,经历了三十余年。第二段在天津,于天津画院担任副院长直至退休。无论到哪里工作,他都如他在山西的老领导、山西省文化厅前厅长、文化部艺术局原局长曲润海先生对他的评价:低调做人,潜心作画。王錞在世的时候参加过许多全国及国际性的展览,也与其他画家办过联展,但鉴于时间和精力以及他的性格原因,个人画展却始终没有举办。
山西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像对母亲一样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张兰英说,在山西的时候,每年最兴奋的就是下乡采风。所以在我看来,今天这个以他“吕梁记忆”为专题的个人画展就更显得有其特殊的意义。对王錞本人,也是一种告慰。
张兰英说,办展览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我没有这个能力,一切都是由主办这个展览的天津画院、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水香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津老茶坊及学术主持天津画院孙飞先生为之操劳。在此,我代表王錞家人向您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感谢天津画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以在百忙中前来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及画界老前辈!
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展地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外景。
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以传承中国文化,让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为宗旨,在原有水香洲遗址及文化遗产基础上,薪火传承,续写水香洲的文脉精华,由冯骥才先生挥毫泼墨书写《水香洲》匾额。倡导新国潮,新传承,以国学,书画、国乐、茶文化交流培训为形式,通过公益展览的方式,打造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惠民项目。现规划有水香洲艺术空间,藏茶馆茶文化交流中心,国学、国画、书法交流、创作、培训中心等板块,全方位落实文化惠民的国家政策。在这样一个风景秀美的景区内举办艺术展览,是情与境、自然与心灵的完美结合,是呈现给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一场艺术与思想文化的饕餮盛宴。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将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艺术中心展出至12月24日。
原天津画院党组书记王峰讲话。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讲话。
画展学术主持、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孙飞讲话。
水香洲美术馆馆长张大玮主持画展开幕仪式。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开幕仪式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开幕仪式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开幕仪式现场。
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陪同霍春阳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贾广健、王爱宗、张大玮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贾广健、张大玮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路洪明、闫勇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白鹏、闫勇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陈钢、董大河、张乃祥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张晓彦、樊杰颖、杨海涛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赵颖观赏展出的王錞先生作品。
霍春阳先生与王錞一家。左起:王秋堤、张兰英、霍春阳、刘文琴、刘洪蕾、王馨瑶、刘志国在展览现场。
霍春阳先生与王錞一家。左起:张兰英、霍春阳、王馨瑶、王秋堤、刘洪蕾在展览现场。
张桂元、范扬与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在展览现场交流。
贾广健、王爱宗与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在展览现场交流。
贾广健与王錞先生夫人张兰英在展览现场。
左起:闫勇、孙飞、刘建洞、贾广健、霍春阳、路洪明、杨惠东、陈钢、王卫平、王尉在展览现场。
左起:闫勇、孙飞、万镜明、杨惠东、王卫平、陈钢、郭凤祥在展览现场。
左起:邢立宏、赵颖、霍春阳、万镜明在展览现场。
左起:王卫平、晏平、张兰英、王馨瑶、王秋堤、刘洪蕾在展览现场。
左起:张大玮、刘建洞、杨惠东、张兰英、邢立宏、孙飞、董颖在展览现场。
左起:王秋堤、李传凤、孙飞、张兰英、董颖、刘建洞、张大玮、刘洪蕾在展览现场。
左起:李传凤、刘建洞、孙飞、董颖、张兰英、刘洪蕾、王秋堤在展览现场。
左起:王秋堤、孙飞、张兰英、董颖、刘洪蕾在展览现场。
张兰英与亲朋好友在展览现场。
左起:李洁、宋兰芬、张兰英、王艳欣在展览现场。
左起:王爱宗、张兰英、闫勇在展览现场。
张兰英与山西籍观众在展览现场交流。
张兰英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张兰英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万镜明、宋兰芬、王艳欣在展览现场交流。
霍春阳、王峰在展览现场交流。
范扬、陈钢、董大河在展览现场交流。
左起:王爱宗、晏平、路洪明、闫勇、樊杰颖、李传凤在展览现场。
贾广健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左起:贾晓蒙、孙飞、董颖、王彤庆在展览现场。
左起:王爱宗、路洪明在展览现场。
左起:陈钢、王爱宗在展览现场。
左起:闫勇、刘建洞在展览现场。
范扬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路洪明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王爱宗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孙飞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张大玮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远情—王錞意笔人物画回顾展”现场。
·黄土滋育 满纸云烟 |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王錞先生的意笔人物画
·“磨喝乐”文化论坛在水香洲书院举行
·水香洲书院举办龚望先生临帖作品展 邀请书法家现场示范指导临帖
·著名版画家吴燃在水香洲书院与孩子们分享窗花艺术
·“2018喜迎新春-天津老窗花展”在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开幕
·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四十年“1977—2017”版本展在水香州书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