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略谈中国画的文学性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21-12-19 16:27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应该说是所有艺术门类的根基。尤其是中国画,自从文人迈入绘画 这个门槛,就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绘画属性。中国画是这样,西洋画也是这样,在绘画的本质和根基上,中西方绘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只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不同罢了。

    最能体现中国画文学性的 就是文人画了。唐代的王维应该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了,苏东坡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中国画的文学性,比较贴切诠释和定义吧。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绘画则是艺术的综合。需要对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在有限的空间里,用最简练的手法,表现尽可能多的内涵。这种内涵越深厚,越深远,说明画家的文学功底,生活积累 ,概括能力,绘画技艺也是深厚的。这就导致,要读懂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是有门槛的。画家的表现力需要功力,而读者要想读懂这些作品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而文学作品就不同了,它不受篇幅的限制,能够更加直接的把作者的思想意图表达出来,可以把情节描写的细致入微,且更具备传播的便利,因此拥有众多的读者。就社会的功能性和影响力来说,绘画作品无法与之相比。人们可以记住无数个文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却记不下几个画家的名字。所以吴冠中说:一百个齐白石也顶不了一个鲁迅。我想吴冠中想要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国画所讲究的意境说到底就是绘画的文学性。画家所描摹的物体,转化为故事情节,通过笔情墨趣,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怀表达出来。使有限的画面,产生无限的延伸和联想。

    有人说: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这个问题,用膝盖来想,都是一个谬误。笔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中国画的根本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学性。失去文学性,就没有深度,没有意境,没有趣味。任何形式和技术,都是服务于思想内容,形式要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相符合,要有高度的统一性。也就是随类赋彩。一味地玩弄笔墨技巧,而没有思想内容,充其量只是一个杂耍艺人而已。

    其实要说明中国画文学性的问题很简单,让我们看看那些大师们如何将文学性体现在绘画之中的。

 

齐白石的《他日相呼》

    看这一幅齐白石的《他日相呼》,画面极其简练,两只小鸡在争夺一根蚯蚓 ,蚯蚓在两只小鸡的争夺下拼命挣扎。题款是“他日相呼”。两只小鸡在争夺蚯蚓,为什么却题款是他日相呼呢。故事情节就从这里展开了。两只小鸡肯定是一公一母,两小无猜,互相争食,是动物的本能,也是需求。但当它们长大后,公鸡的责任和义务就体现了出来。公鸡不但要保护好母鸡,而且当公鸡发现食物后,它不是一口把它吃了,而是围着食物转着圈,咕咕叫着,招呼母鸡过来吃。这些情节在真实的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的。齐白石没有画成熟的公鸡和母鸡,而是画了两只小鸡,这就增加了故事的情节性,升华了故事内容。人们可以以此展开想象,可以想到作为一个男人,在成年以后,是否应该像公鸡一样有担当,有责任心,像公鸡一样,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家人。一旦打开了想象空间,一千个人最少有一千种想象。这就是绘画文学性的魅力所在。

 

郭味渠作品《归兴》。

    还有郭味渠的这幅《归兴》。我最初见到的不是这一幅,是一幅画着锄头而不是扫把的这幅。我觉得那幅画锄头的更能体现主题。看这幅画,郭味渠画了他那个时代,在北方农村常见的挑筐。一个筐子里放着一株盛开的山丹丹花,旁边立着一个扫把。整个画面虽然简练,却把时间空间交代的清清楚楚,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美感。故事也由此展开了,为什么画了两只挑筐,为什么画了一枝整株的山丹丹花,而不是一个折枝或是一朵呢。由此我们见到了这两只筐的主人,他一定是一位健壮的,乐观向上的,朝气蓬勃,还略有浪漫色彩的农民。在收工回来的路上发现了这株盛开的,充满活力的山丹丹花,爱不释手,又不忍心折损,就小心翼翼的将它连根挖了出来,打算移栽在自家的小院里。骤然间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伫立在我们面前,他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向往美好。劳动者是最可爱的!这是我看了这幅画,对我最初的心灵触动。

 

萧朗画《踏遍青山》。

    这一幅是萧朗画的《踏遍青山》。从画面看,就知道这是处在南方山区的某座深山所在,在陡峭的岩壁上,石缝里盛开着各类野花,色彩沉稳而俏丽,在一块巨石旁放着一个鼓鼓囊囊,带有红十字的,已经退了色的挎包。紧挨着挎包后面放着一个装着花草的背篓。

    这幅画的精彩之处就在那个看似不起眼的挎包上,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那个挎包的主人一定是一位年轻的乡村女医生,包里装着干粮或是随身用品。此时的她,正在攀爬在悬崖峭壁之上,采集中草药。在那个欠发达时期,尤其是在偏远的山村,药品的缺乏,那时肯定的。我们这位年轻的乡村女医生,为了减轻乡亲们的病痛,不畏艰险,只身来到这深山老林里采药。一个浑身沾满泥水和草叶,被岩石划破了衣衫,被荆棘刺破了手臂。已经被太阳嗮的黧黑的满是汗水的年轻脸庞,映照在我的眼前。太感人了,多么坚韧的意志,伟大的人格。当时我还很年轻,站在这幅画前良久,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张蒲生作品《只钓鱼趣不钓贪》。

    这一幅是张蒲生画的《只钓鱼趣不钓贪》。这幅画我得好好念叨念叨。因为画这幅画的画家和这幅画现在的主人,跟我熟的不能再熟了。张蒲生老师是我们的老院长,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去他家蹭饭。画的主人纪德元曾经和我同住一个宿舍,是我们的老大哥。他从天津财大毕业后一直在张蒲生老师麾下任职,也算是张老师一手带出来的管理干部,在美院国资处处长位置退休,他唯一的爱好就是钓鱼。这是他退休以后,张老师专门为他画的,而且是装裱好了,装了镜框才送给他的。

    古今文人雅士,大都有垂钓这一嗜好。而垂钓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鱼咬钩,在于钓而不在于鱼,图的就是过程。修心养性,神情专注,静若泰山,动若脱兔。

    纪德元在美院工作期间,为美院做了不少贡献,美院的大部分基建项目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在当时,他的这个岗位在世俗人眼里,是一个很有油水的岗位,但他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退休后平静的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当我在他家看到这幅画,不禁惊叹叫绝,这幅画对纪德元来说再贴切不过了。这是张老师对他人格的评价和总结。好一个只钓鱼趣不钓贪,这是对高尚情操的赞美,对丑恶贪腐的鞭笞!

    以上这几位画家,画的都是花鸟画,但他们所表现的却是人的情怀。他们站在人伦的制高点上,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人生。以文学家的思维,解读人生。用文学家的创作理念,匠心独运。以精湛的绘画技艺,在方寸之间,表现美好的人生,颂扬真善美。这才是大手笔,大格局。我们在观赏这些大师的作品时,也应该努力从画面中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心灵的洗刷,启迪心智,升华我们的人格。那些只关注于笔墨技巧的观赏者,定属孩童辈。 

    马明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于天津美术学院

    (作者马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协会员,天津美协会员,现居天津美术学院。1974年就学于新疆艺术学校,1977年就学于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师从于孙其峰、萧朗老师。1980年毕业回新疆乌鲁木齐,分配至新疆轻工厅工艺美术公司研究室从事花鸟画的创作至退休。2012年阖家定居天津。)

 

 

 

 

河西区政协副主席卜艳丰走访梅江书画院调研文化惠民工作

 

53K
责任编辑:桠弢
  • 霍春阳2023癸卯年台历 霍春阳2023癸卯年台历
  • 央视介绍贾广健院长艺术人生 央视介绍贾广健院长艺术人生
  • 《万珂新砚边水墨集》欣赏 《万珂新砚边水墨集》欣赏
  • 申世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申世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孟宪维书画展天津美术馆举行 孟宪维书画展天津美术馆举行
  • 张洪千先生收徒师宝金 张洪千先生收徒师宝金
  • 蔡长奎三作壁画天后圣迹图 蔡长奎三作壁画天后圣迹图
  • 王天銮云冈佛造像画展 王天銮云冈佛造像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