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内蒙古著名钱币收藏家阿骨打保机先生旧藏金代大定通宝背申酉折十钱
2012年盛夏,我应包商银行邀请,飞赴凉爽宜人的草原钢城包头,为第六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刊物交流大会作学术演讲。接待我的是冯传友先生,他是包商银行主办的《包商时报》的负责人,是全国知名的作家、藏书家,也是我交往多年的挚友。我们同住在一个蒙古包里,联床夜话,聊得十分开心。
谈到藏书,冯传友先生滔滔不绝。他说,多年来,除了大量收藏文学、文化类书籍,他也致力于搜集金融方面的旧籍。因为自己毕竟在银行工作,为银行编报,既有这方面的需要,也有这方面的用处。他提到我们共同的朋友韦泱先生,即上海的一位著名藏书家,也在银行工作,非常重视收藏近现代金融类书刊。我说,读过韦泱写的很多金融书话,确实别具一格。例如曾在《包商时报》发表的韦泱介绍民国时期张方仁所著《金融漫纪》的书话,就值得一读,因为这是一本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金融旧籍。再如韦泱苦心搜集了民国金融杂志之“四大花旦”——《中行月刊》、《银行周报》、《中央银行月报》和《钱业月报》,将其撰成书话,也很好读。我想,冯传友先生已经搜集了不少金融旧籍,如果能够借鉴韦泱先生的收藏经验,在这方面会有更多的收益。
借此话题,我还给冯传友先生提了一个建议,即在搜集金融旧籍的同时,不妨也适当搜集一些古今中外的钱币。因为对于金融从业者、研究者来说,钱币既是金融实物,又是携带相关文化信息的形象化的史料或文本。如果将集币与藏书、读书结合起来,使钱币与书籍相互印证,那么我们对金融史和文化史的认识就会更加真切,更加深入。我和冯先生那次聊天几个月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专题片《货币》,在观众中颇有影响。相信冯先生如果看了这部专题片,会对我的建议增加几分理解。
由是想起韦泱先生写的一本书话集,书名叫《纸墨寿于金石》。其实,金石不仅寿于纸墨,而且金石本身也是纸墨,也是文章,也是学问。宋代赵明诚所撰《金石录》,便是以金石为研究对象,也以金石为书名的学术名著,其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明诚之妻、著名词人李清照为《金石录》所撰后序,流传千古,更增加了该书的知名度。金石学,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文物。古钱学,旧时也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历代文人与钱币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喜欢收藏钱币,研究金石,李斯、皇象、欧阳询、苏轼、米芾、赵佶、戴熙等人更是留下了为钱币书写文字的史实或传说。
现代作家中,我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日记,从中得知他除了收藏书画、碑帖、拓片、铜器、瓷器外,还喜欢搜集古钱币。《鲁迅日记》多次记载了他在北京琉璃厂及小市购买古钱的经历。有人统计,前后六年间,《鲁迅日记》有关钱币收藏的记载达四十余条,购买古钱一百七十多枚,其中明确标出钱币名称的有五十余种。在鲁迅的古钱币藏品中,以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钱币为多。2011年,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鲁迅泉志手稿,以图释的形式首次公开出版,这部手稿让世界最早的钱币著作——南宋洪遵《泉志》记录的历史钱币整整向后延伸了七百年,尤其是把历史上中国处于世界经济最先进时期的宋代的钱币,作了系统、完整、准确的记录,这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杰出贡献。被称为“补白大王”的作家郑逸梅先生 ,生前集藏的品种很多,他也喜欢收藏中外钱币,并为此写过多篇文章,如《稀币与铜瓷玉石》、《各国铸币》、《美国纪念币》、《英国纪念币》、《日本钱币》、《杂币》、《宋钱》、《各国纸钞》等,都比较通俗易懂。
我熟识的当代文人中,收藏钱币最出名的大概要数南京的作家、藏书家薛冰先生,他出版过《钱神意蕴》一书。听薛冰先生说,他还爱好收藏铜镜,我盼着他快出一本写铜镜的书。过去的收藏家,都是钱币、铜镜一起玩的;如今,不少钱币商放弃钱币而转为经营铜镜,是觉得后者更能赚钱。再有一位“爱钱如命”的文人就是身在纽约、常给《万象》写随笔的张宗子先生,他很有眼力,收藏了一些很不错的古钱,有些就贴在他的博客上,我曾与他交流过。记得他展示过一枚“龟鹤齐寿”大花钱,说鲁迅、周作人都很喜爱这枚宋代的吉语钱,因为周氏兄弟名字里都有一个寿字,鲁迅是樟寿,周作人是櫆寿(晚年著书还用过“周遐寿”的名字),三弟建人是松寿,早夭的四弟名叫椿寿。张宗子先生说,他本人与此钱也大有缘分,我猜想,很可能是他曾经有过什么“捡漏儿”的故事吧。
与冯传友先生由藏书聊到集币,自然要议论到收藏钱币的可行性。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响沙湾,我和冯传友先生聊起,内蒙古自治区虽然地处北国边陲,但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代钱币文物。不久,报载考古工作者在离我们谈话地点很近的鄂尔多斯杭锦旗一座西汉武帝至王莽时期的古城内,发现了一处相当规模的铸钱作坊遗址,已发掘出土约3500公斤古钱币。假如我那时还在包头,一定会去看看那些古钱的。内蒙古钱币收藏界名人,我最了解的是2009年去世的杨鲁安先生。杨先生1928年出生在天津,青年时代在天津受到过王襄、方药雨、吴玉如等文化大家的教导,1951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到了内蒙古,后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书法篆刻家和文物收藏家。他晚年捐献出大量文物藏品,其中钱币自成系列,呼和浩特市所建“杨鲁安藏珍馆 ”中就专门有一个钱币馆。呼和浩特还有一位李铁生先生,以收藏、研究外国硬币闻名,是世界硬币大奖评委,我读过他编著的很多书,如《世界硬币趣谈》系列、《印度币: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等,受益匪浅。我还读过鄂尔多斯虹宝音先生所著《古代蒙古货币研究》,书中以蒙、汉两种文字介绍了大蒙古国时代钱币、元代货币、四大汗国钱币等内容,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蒙古族历代货币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宗教、民俗、冶炼、建筑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冯传友先生对此也很感兴趣,觉得在内蒙古收藏钱币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他告诉我,他认识包头的两位著名钱币收藏家,有机会他会与他们探讨的。
在避暑胜地希拉穆仁草原一个经营纪念品的蒙古包里,我看见冯传友先生买了一套蒙古纸币。购买这套纸币虽然所费不多,但冯先生迈出的这一步,很可能是他下决心收藏钱币的表现。冯传友先生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个“书迷”,若干年后,他会成为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个“钱迷”。那是人生另外一本书。(作者: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