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嵩 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次偶然买下4册“光绪课本”起,49岁的张燕山在25年间便全身心地投入于老课本的收藏中,至今已藏有清朝光绪年间至解放初期的老课本400余册。在他看来,这些老课本横向是一部百科全书,纵向书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是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个一人多高的书柜里,一册册老课本在泛黄的纸张中流露出历史痕迹。虽然有的封面早已破旧不堪,但从重新装订与整齐摆放中,不难看出藏者对它们的爱惜。“这是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意义无量。”张燕山说,光绪32年(即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课本”,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老课本都是他的收藏对象。
在书柜的最上方,几册封面印有“修身”字样的老课本颇为引人注意,翻开目录,内容为“守时”“守规”“孝亲”等主题。“这是光绪年间的课本,内容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
“因为‘修身’老课本,我才踏上了25年收藏之路。”张燕山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下班回家时无意中“瞄”到了收废品人手中的几册老书,细细翻看,竟发现是4册成套的光绪年间课本。“当时我仅花了1毛钱就买下了这套珍贵的老课本,回家后越看越着迷,开始动了收藏的念头,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
“淘宝虽辛苦但快乐无穷”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100多年前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张燕山通过多年阅读藏书发现,一篇不涉及政治、历史的文章,竟然作为课本教材流传近百年之久。他说,也正是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促使了他对老课本收藏的始终不渝。
对于张燕山来说,寻访老课本的踪迹成为了最大难题,他二十年如一日,一有时间就去图书市场淘宝,并寻遍了走街穿巷的收废品人,甚至不惜精力跑到周边省市寻找。
清朝课本、民国课本、边区课本、解放初期课本组成了老课本的“收藏梯队”,随着收藏的种类越来越多,张燕山先写出已有藏书目录装在兜里,在淘宝时再拿出来查看。后来觉得光看目录还是不太明了,就把400余册课本封面逐一拍成照片,装在相册里随身携带,淘宝时一一进行对照,有时为选一本书,时常会对照一个多小时。他说:“淘宝虽然辛苦,但是快乐无穷。”
“它们是教育史的活化石”
“多年来感觉自己总是‘单打独斗’。”收藏老课本25年来,张燕山最大的感触就是,圈内缺乏志同道合的藏友互相交流探讨,也很少看到有专门研究老课本的著作。
“我想举办展览,向人们普及老课本历史和知识,因为它们是教育史的活化石。”他表示,百年课本不仅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记者 江浩 实习生 梁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