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清明所有的钟表藏品中,一座机械传动油画钟被视为镇店之宝。这件藏品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是路易斯菲利浦时期,由署名为撒林制作的非常稀有的钟表画,特为皇家定制。这座钟表宽103厘米,高81厘米,挂在客厅墙壁上看上去像一幅油画,将所有功能开启后,画中很多物件都在运动,层层叠叠地就像在看3D电视。记者仔细观察了这件藏品,它描述的是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在嘀嗒的钟表声中,轮船在大海中游动,火车不时出现在眼前,一位绅士抱着西洋乐器,右手拨弄着琴弦,左腿也会随着音乐打着节拍,还有两位西洋女子专注地欣赏着他的演奏。作品的左上方是一座钟楼,一位教父正在钟楼上诵经,并点头示意。钟楼下,一根玻璃柱随着钟表的转动而旋转,像是流水瀑布一般。整幅画面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环境下的悠闲生活状态。
谈及这件藏品是如何淘来的,冀清明兴奋地说:“这是今年年初一位朋友从法国的拍卖会上帮我拍得的。”年初的某天,一位久居法国的朋友给冀清明打来越洋电话,电话中说,法国正在举办一场拍卖会,有一件机械传动油画钟可能会对冀清明的胃口。朋友向他详细介绍着这件藏品的由来,并且拍摄了照片,通过电话传到冀清明的手机里。冀清明正在畅想着这件藏品会有多神气,这时图片传来,打开一看顿时眼前一亮,立即拜托法国的朋友一定要把这件藏品买下来。起价10余万元的起拍价格,几轮竞价之后有了一些涨幅,但价格还是低于冀清明的预期,最终他购得了这件稀世珍品。
办妥了一切手续,等待藏品从法国运回中国的过程是煎熬的,冀清明说:“那时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藏品早日来到我的手中。甚至我都在想,不如我去法国自己取货吧?”盼了数日后,这件重达40公斤的油画钟终于抵达天津。那天,冀清明一大早就出发了,迫不及待地把藏品“迎娶”回家。朋友们都没见过这样的宝贝,纷纷跑来鉴赏。一位圈内朋友说:“这件藏品有两个部件好像不起作用,我给您修修,然后再搬走吧。”冀清明坚决不同意,“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赶紧把它搬回自己家,我怕别人惦记上要收购。”说到此时,年近六旬的冀清明活跃得像个孩子。
冀清明告诉记者:“之所以我如此珍爱这件宝贝,就是因为它实在太难得了,圈里这么多朋友,有些人甚至从没见过这样的钟表。至少在我看来,它是我这个圈子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惟一一件。”记者采访时,冀清明特意把这座油画钟的所有功能都打开了,让记者亲眼目睹了稀世珍宝的神奇。记者数了数,这幅油画钟足足有6层,层层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了一幅仿若“3D版”的油画,从人到物都可以自主活动,互不干扰、和谐共存。
冀清明总结这件藏品时说:“我觉得收藏最大的乐趣就是找到惟一性的藏品,一定要找到高精尖的藏品,一旦遇到就要牢牢地把握住。而一些普品,则大都没有太多的收藏价值了。”
赝品考眼力 也考验心理素质
收藏圈里的藏友不少,然而即使是入对了圈子,也难免不在“赝品帝国”里栽跟头。钟表收藏领域里的赝品是不是会少一些?对此冀清明只是笑笑,说:“圈里有朋友会研究,研究过后就能造出相仿的钟表,你信吗?”
冀清明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日,有位朋友神秘兮兮地找他说,最近有一件西洋钟表的构造被他“参透”了。冀清明于是跟随这位朋友一探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桌子上摆放的玩意儿俨然就是一尊古董,但谁能想象这就是一件“货真价实”的赝品?后来一些专家帮着鉴定,也没有发现它的破绽,反而大加肯定。其实,类似的“拉锯战”在古玩圈子里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买卖古玩不仅是一场眼力的考验,也是一场心理的博弈。
“话说回来,即使是最权威的专家,也不敢对一件古董作出绝对的判断。或者可以这么说,越是有实战经验的专家,越不会给出百分之百的肯定的结论。‘赝品帝国’古来有之,其中不乏一些大家、名家也在模仿前人,而这种赝品其实也可算是有价值的古董。怎么判断?基本的一条是古人造假的仿真度低,都是凭记忆和技艺而做;现代人造假的仿真度高,高科技之下几乎能够做得一模一样。”冀清明说道。
提及收藏,冀清明特别提醒一些准备在钟表收藏界大展身手的新藏家,一定要多摸、多看、多听、多问,要多接触实物,多请教老师,不断地积累识别真假的能力,要多看行情,不要轻易出手。收藏钟表,既要对外观品相进行鉴赏,更要对内部机芯进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