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网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珠算几乎淡出人们的记忆。12月4日,珠算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申遗热,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珠算,能否迎来传承的春天?
珠算曾经与我们的生活那么密不可分,放眼神州,“噼噼啪啪”算盘之声不绝于耳,如今回忆起来,悦耳动听之声已渐成记忆。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在计算领域的实用功能退居次要地位,而其教育价值则被不断挖掘,文化价值得以接续。
已经连续举办12年的全省幼儿珠心算成果展示吸引了珠心算爱好者的目光。图为黑龙江珠心算教育指导中心的娃娃们做精彩的珠心算表演。
背景链接
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称。公元2世纪(190年),东汉学者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中就有关于珠算的确切文字记载。据此推断,珠算至迟发端于1800多年前。公元8世纪,中国算盘的制式被确定下来,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臻于完善,已在商界广泛使用。13世纪,珠算开始在民间普及。16世纪,珠算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计算方式。此后,珠算技能通过祖传家教、师徒相传、学校教学等方式世代相传,并延续到今天。20世纪后叶,中国人把传统珠算再向前推进一步,以珠算为基础的珠心算把算盘内化为人的脑映像,学龄前的孩子不必借助实物算盘就能在大脑中完成超级复杂的计算。
“申遗”,边塞龙江有功!
这组照片是我国珠算“申遗”申报片中的截图,5年前,这些孩子还是七台河第一小学珠算实验班的学生,如今他们已进入自己理想的中学,正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2008年,我国珠算‘申遗’工作组和中央电视台专程来黑龙江七台河第一小学采访时录制的画面,今天看来不仅为珠算‘申遗’成功立下功劳,而且非常亲切。”当时担任实验班老师的佟艳华提起那段时光仍历历在目。
佟艳华介绍,当时学生每天都练习打算盘,渐渐地,学生就有了心算能力,而且与教材整合。珠心算本来就涉及到数学的计算,两者联系起来,启发教育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珠心算。现在全校的珠心算课程都是采取与数学融合的教育方法。
21年教龄的佟艳华一半的时间在珠心算教学一线,现在已经成为学校主管珠心算教学的主任,她说:“将近20年的时间,我们学校一直开设珠心算课程,从最初的实验班到现在的全校普及,我们学生受益匪浅。”
佟艳华还同时兼做珠心算选手的教练。她说,珠心算是一种智力体操,儿童的眼、耳、手、口多种器官参与活动。双手打算盘,左右手协调动作,左右脑交替运转,能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就是因为这些妙处,使得珠心算在2001年从小学教育中剔除之后的十多年中还能够得到传承。这种珠心算教育活动使学生机能、心灵和大脑得到了锻炼,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思维敏捷性和直觉反应能力得到了培养。佟艳华非常欣慰,她的学生近一半升入当地的重点高中,而且品学兼优。
有了键盘,丢了算盘?事实上,有了计算机,珠算也不该被遗忘,不该淡出人们的视线。
省珠算协会秘书长梁玉容认为,珠算是国宝,不能丢,使用算盘和使用电子计算工具并不矛盾。珠算除了在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上比计算机更有效率,还具有教育开智、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功能,而且也很“环保”。
实际上,在一些财经类大中专院校和财会类中职学校,珠算如今仍是必修课。财政部于2005年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考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在今年新实施的财政部令第73号《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也基本沿用此项规定。
尽管如此,学习珠算、使用算盘的人越来越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梁玉容说,现在参加珠算考级的人大约六七千人,与高峰时20万人无法相比。中国珠算入选世界“非遗”,当然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中国珠算不被社会淘汰,如何能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尽管珠算渐行渐远,但一种在珠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珠心算正走进小学的课堂,成为珠算文化传承最有效途径之一。现在我省50所小学开设珠算心算教学,每年从4岁到12岁的孩子大约有1.5万人在学习珠算心算。
我省是珠心算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其实验教学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我们探讨珠心算与数学相结合已经取得了成效,现在小学开设的珠心算课程都是利用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我省珠算科研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所以‘申遗’申报片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镜头都是出自我省,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也是对我省珠算研究成果的肯定。”梁玉容自豪地说。
珍宝,失去能否再拾回?
多年来,珠心算被国际看好,一些国家把其当作“新文化”引入基础教育,然而,作为珠算发祥地的中国,却将珠算从课程标准中彻底剔除。
黄冠斌是我国著名珠算理论家,他发明和创造的速算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速算理论空白。如今已经70岁高龄,他说:“中国的小学数学不应成为全盘西化的数学,应继续弘扬我国珠算文化、发展珠算科学。因为,珠算的计算、启智双重功效是任何科学不能代替的。珠心算是中国珠算对世界数学的贡献,它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学习热,如今‘申遗’成功,作为发祥地的中国该怎么办,这是值得教育界、珠算界深思的问题。”
自打中国人发明珠算以来,算盘就是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算盘仍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银行工作、单位财会、商店买卖,甚至普通家庭算账,都是通过算盘来完成。
而且不同年代的人,对算盘都有不同的情结。今年60岁的孙女士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和算盘打交道。“我打算盘绝对不比计算器慢。”虽然退休在家已久,但拿起那闲置已久的算盘,手指依旧在算盘上快速上下拨动,“噼里啪啦”的算盘让人怀念。孙女士说,珠算申遗成功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她认为,珠算是比较考验人脑力和反应力的,这项技术应该传承下去。
相比孙女士那一代人对算盘的感情,大多数的80后对于算盘的记忆也很深刻。作为小学生涯中的一门必修课,不少学校都要求学生会使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并且要背诵珠算口诀。
80后女生小王告诉记者,她在小学时在实验班学习珠算,当时班里每个同学书包里都会放着一个算盘,老师上课时,班上“噼里啪啦”非常热闹。“那时候放学回家,还有一些同学会在走廊里,在算盘上绑条绳子,然后把算盘翻过来当滑板。”
以前不会打算盘,就是不合格的财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家都以算盘打得精准为荣。可是,几年后,算盘逐渐落寞,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缘于计算机的便捷精准。
2000年后,在计算机普及、财务软件等升级日益加快后,昔日离不开算盘的银行、单位财会人员,反倒成为较早淘汰算盘的群体。
曾经凭借算盘普通6级光荣毕业的段女士自从2001年以后,基本用电脑做报表。单位新进的财会人员,大多不会用算盘。她表示,现在办公无纸化电算化,财会人员只需要正确录入,电脑软件就能自动计算求和,不需要算盘进行计算,节省时间,结果也精确。最重要的是,有需要时,计算过程可以被保留,哪一环节出的错还可追溯。
火热的算盘就这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财务软件的升级,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在小学课程中剔除珠算。“算盘打得精”也仅仅成为一句口语在市井生活中流传。
“申遗”成功,能否让算盘再次火热?
省珠算协会秘书长梁玉容说,虽然用算盘的人越来越少,但它却以珠算心算的形式进入幼儿园、小学课堂,一些幼儿园、小学都开设了珠心算课程。
“珠算对于提高个人记忆力、思维能力、加快阅读速度,都有不小的作用。在短时间内,能培养孩子心算能力,左右脑得到全面发展。”据介绍,珠心算以珠算为基础,通过算盘实际拨珠训练,到模拟拨珠训练,再过渡到印象拨珠,最终在脑中形成珠像运动进行计算。形象地说,珠心算是把手里的算盘移到脑子,它从依靠算珠到脱离算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把抽象的数码变成直观的算珠印象,并在脑中快速完成计算过程。
珠算作为一门计算技术发明于我国古代,作为一门启智科学产生于现代。目前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韩国、德国、香港、台湾等40个国家和地区将其作为“新文化”引进和使用,有些国家已列入国民基础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发祥地的中国,我们该如何传承,值得深思。
传承,更为重要!
专访省珠算协会秘书长梁玉容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在计算领域的实用功能退居次要地位,而其教育价值则被不断挖掘,文化价值得以接续。
省珠算协会秘书长梁玉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算盘简单的结构中,蕴含着精深的数学思想,五升制、十进制、位值制和累数制等运算规律囊括其中;珠算以珠示数,珠动数出,算存一体,过程可视,形象直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性,成就了珠算“当今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工具之一”的赞誉,为儿童数学启蒙和基础教育提供了高效、系统的实践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实验研究表明:珠心算教育对学生“智商”、“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表象能力”的提高非常显著。
“珠心算教育干预能显著的提高小学1~3年级实验班数学成绩,并逐渐地显著提高实验班语文、英语学业成绩,表现出对语文和英语成绩提高具有正迁移作用。”由中科院院士唐孝威领衔的实验组对产生上述效果和作用的珠心算教育的脑机制进行了专门研究,取得了两项突破性成果。一是珠心算的神经基础有别于普通心算。二是珠心算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大脑白质一致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珠心算练习促进了儿童脑神经网络的发育,网络密度有所增加。与此同时,珠算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指涉某人精于计算时,“铁算盘”一语便是对其行事严谨或精打细算的称扬;“三下五除二”则形容做事干脆利落;孩子一周岁的“抓周”仪礼,就包括象征智慧和财富的算盘等。
梁玉容说,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作用。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珠算文化实践者的尊重。但是申报成功不是终极目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才是更高的目标,让中国珠算代代相传,让中国传统文化绵延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