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万象
在刚刚闭幕的2013广州艺博会上,A A C S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成为最大看点。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雕塑艺术的价值在国内一直被低估,他以同一级别的雕塑家、雕塑同一件艺术品为例,国外的价格能达十多万元,而国内基本上还停留在3万-4万元,从市场趋势来看,未来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国内雕塑有限量,但复制数量凭作者决定,通常原作限制在7件以内的升值空间较大。
雕塑价值被低估
现在的拍卖和收藏市场,雕塑与国画、油画相比长期处于“配角”的地位。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与雕塑作品放置空间性有关,传统的收藏观念和习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收藏市场的发展。每年春秋两拍,雕塑类基本上都归入“油画雕塑”板块,但不管是拍数量、成交量还是成交价都无法与油画相比。
陆增康告诉南都记者,从2006年-2011年,伴随着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活跃,雕塑市场曾有过一段旺盛期,其中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还首次设了中国雕塑专场,成交率达到98%,超过1000万元的总成交额刷新了中国雕塑拍卖的纪录,被业界视为国内雕塑市场发展到一个顶峰。不过随着经济走势以及整个艺术市场的波动,雕塑市场又回归沉寂,直到今年秋拍才稍稍回温。
广州皇玛拍卖公司董事总经理彭国杰认为,雕塑市场后劲不强,足见当年的短暂辉煌只是炒作出来的虚火,事实上雕塑艺术一直曲高和寡,讲究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因此能拍出高价的也仅限部分名家作品,整个雕塑艺术市场还不够成熟。
写实唯美受追捧
当下哪种风格的雕塑比较受藏家欢迎呢?陆增康指出,走写实、唯美路线的作品,因为适宜家居摆设而被看好,而形体比较抽象的雕塑则相对难打开市场。参考国外雕塑市场发展也是如此,比如美国曾经流行抽象的艺术装置,近几年也逐渐转向更能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雕塑形式。
彭国杰告诉南都记者,就广东的情况来看,潘鹤、唐大禧、许鸿飞等一批本土雕塑艺术家都备受追捧,他们作品的特点是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感。比如许鸿飞创作的“肥女人系列”,由于融合了普通平民和小人物身上朴实、憨痴、乐观的特质,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今年在世界巡展也广受大众好评。彭国杰认为,收藏雕塑艺术品,除了看艺术家的名气以外,更重要的是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既“接地气”又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作品会更容易流通。相反,一些故意标新立异的雕塑作品,他建议藏家要谨慎,因为即使偶然能被炒高,也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生命。
业内人士提醒,雕塑艺术品适合长线投资,即使是当红的雕塑艺术家,其作品也不见得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值,藏家应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选对艺术家的基础上选对艺术品。
限量不严阻发展
雕塑收藏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其可复制属性,彭国杰说,这正是雕塑拍卖市场至今还没有天价作品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按国际惯例,作者亲自翻制并确认的雕塑作品,复制10件以内(由编号限制)均算原作。限量复制的雕塑作品,一般都刻有作者姓名、铸造编号和版权所有,同一作品的数量会影响其价格和升值空间。以罗丹的《思想者》为例,总共有3个版本,分别是10件、100件和200件,显然数量较大的版本价格较低。陆增康说,国内雕塑一般有限量,但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品的复制数量还是凭作者决定,通常原作限制在7件以内的升值空间较大。
彭国杰指出,有诚信的雕塑艺术家在完成设定好的数量之后会毁版,但不排除有些艺术家没有毁版,并且不断复制,这跟诚信系统还没建立起来有关。同时,由于国内相关专利保护还不够完善,雕塑作品也容易被仿造,并且较难被发现,这正是投资雕塑的风险所在。(梁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