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石: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张凯林/摄
书法家赵士英书写的横幅: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张凯林/摄
我收藏一块“三江石”,被命名为“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古今长在,高山流水”——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水龙吟》中的佳句。
辛弃疾所处的年代,中原地区已被金兵所占,他满怀爱国激情力主抗金,并提出有关方略,但都没有被采纳,还几度遭到罢官。辛弃疾55岁又被罢官之后,满腹心事,一腔幽怨,一发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这首《水龙吟》。
在这首词中,一生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豪放之士辛弃疾,居然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联系在一起了。其大意是:现在才有机会相识陶渊明,并在梦中见过面了。此时,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然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悔恨曾经的东山再起。陶渊明的精神、人格是永在的,仍凛然而有生气,与陶渊明是心心相印的,是千古的知音——而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的态度,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也是没有意思的。进一步讲,从“富贵他年”再到“为苍生”,一切的一切,也都是没有意思的,没有留恋的必要。
这是一曲悲歌!辛弃疾怀有的豪情,已然荡然无存,留下来的只有追悔,只有无望,只有悲愤。
这首诗歌中的“古今长在,高山流水”,是辛弃疾特意引用的一个典故,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身为樵夫的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高山流水”——“巍巍乎志在山高”、“洋洋乎志在流水”。这让伯牙钦佩不已。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琴。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比喻觅到难遇的知音。辛弃疾引用这个典故,借以说明他与陶渊明是千古的知音。
我的这块名为“古今长在,高山流水”的三江石,产于广西北部山区的寻江。水清流急的寻江,流经龙胜县和三江县,河滩遍布卵石,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江石。上世纪90年代初,三江石刚被发现,很快就成为奇石中的“新宠”。三江石不仅质地坚硬,而且色彩斑斓,红、紫、黄、棕、褐、黑等无所不包。此外,造型也多样,既有景观石、象形石,又有文字石、图案石,分外惹人喜爱。
十几年前,我的一位广西石友,主动向我赠予这块三江石——这是他亲自在寻江的河滩上捡拾来的。我经过一番打量,看到这块三江石通体黝黑,宛如一座独立挺拔的高山,而中间一道直上直下的白色石纹,又恰似一条飞泻而下的流水……这不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山流水”吗?
这让我兴奋不已。
如何让这块三江石更加具有魅力?
我请著名书法家赵士英,书写了一件“古今长在,高山流水”的横幅。赵士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通小楷、行楷和隶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书法之余,兼擅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皆有涉猎。他曾荣获天津市鲁迅文学艺术奖金,并被授予天津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我还请泥塑艺术家刘贵宗,为“古今长在,高山流水”的作者辛弃疾塑像。只见,充满怨恨的辛弃疾,思绪纷繁,忧虑重重,禁不住操琴弹奏,是由于有了千古的知音……
我将这块三江石置于几案,后面挂着赵士英书写的“古今长在,高山流水”横幅,一旁摆着刘贵宗为辛弃疾创作的塑像,从而更好地展现了这块三江石的意境,使其更为迷人。(贾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