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假收藏品附带的假证书 记者胡九思摄
记者揭明玥 满达
76岁的老母亲4年花费30万元,购买百余件假收藏品,去世后家中的推销电话仍响个不停,看着母亲遗留下的各类收藏品,家属们既气愤又心痛。昨日,此事经本报报道后,新浪、网易、新华网等网站纷纷转载,数十名读者打进本报热线电话,有的投诉自己曾经被骗的经历,有的希望记者能帮忙劝说陷入收藏品泥沼的父母……
这些退休老人为何对购买收藏品如此痴迷,不惜花掉一辈子的积蓄,甚至与儿女反目?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后悔不已
70万买来百余件假藏品
万元金币竟是一盒废铁
家住武昌阅马场的林婆婆,昨日第一个打进本报热线。71岁的她退休前是一名国企职工,痴迷购买收藏品3年多,共计花去70多万元,购进一百多件收藏品,一年前才幡然醒悟。
“我不希望有第二个人像我这样,为了一堆不值钱的藏品,不仅花光积蓄,还因此弄得与儿女失和,可能到去世的那一天,我都无法原谅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昨日,林婆婆说起这些,声音有些哽咽并透着无奈。因担心勾起家人的不愉快,林婆婆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地挑选了自家附近的公园,而不敢呆在家中。
林婆婆回忆,2009年起,一些自称所谓的收藏公司、收藏协会等机构向她电话推销“收藏品”,她购买了金币、字画、玉玺、连体钞、红色书籍等各种“收藏品”。
3年来,她先是花自己和老伴多年来的积蓄,以及每月4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后来发现资金不够,便开始以生病买药、检查身体、买保健品等各种理由,向3个子女伸手要钱,甚至还向一些亲戚借钱,前后共花了70多万元购买所谓的收藏品,至今仍有部分债务没有还清。如今,这百余件假藏品被她锁在柜子里,生怕被儿女们看到,又带来烦恼。
家住汉口京汉大道60岁的张爹爹打来电话,痛陈电话推销藏品背后暗藏陷阱。去年8月,他花1万多元购买了一套“纪念金币”。对方称“金币含金量高达99.9%,收藏几年后,价值可翻数十倍。”本以为捡到宝,后来经他人提醒,张爹爹拿着金币到相关检测机构去鉴定,才发现自己花巨资购买的金币,其实是普通铁币刷了一层金粉,相当于一盒废铁。
●现身说法
声称回购骗老人继续购买
想收回投资导致越陷越深
这些老年人为何对电话推销的“收藏品”深信不疑?林婆婆解释说,她这辈子受了不少苦,总盼望着自己百年之后,能为子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值钱的东西,让他们过得幸福。
她之所以愿意不断花巨资购买如此多的收藏品,一方面是因为对方都自称是诸如“中国收藏协会”、“上海造币厂”等权威机构的相关负责人,邮寄过来的藏品包装十分精美,附带各项鉴定证书和公证书,从外表上看不出任何破绽。“收藏品”推销人员过年过节还经常打电话慰问,平时也会与老人聊天沟通感情。
“更重要的是,购买收藏品就像赌博一样,容易越陷越深。”林婆婆说,花几个月工资买回一件藏品,总盼望着能升值,或者被回收,至少不会亏本,这些假的收藏品公司便抓住这个弱点,不停以拍卖、展览等形式索要手续费和押金,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宣称能让这些收藏品实现增值,或者继续推销更容易增值的藏品。她心里越急着想回本,越急着想升值,就会不停往里面再投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林婆婆说,自从她按要求缴纳了10多次押金或手续费,却发现对方承诺的回收和拍卖等,都是不了了之,她才突然醒悟,发觉自己受了骗。
昨日,记者采访10多名被骗的老年人发现,他们均和林婆婆有同样的想法,本想购买点收藏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在陷入这个泥潭后,总希望能把之前的损失追一点回来。被骗的老年人有不少共同点:多是从高校、医院、国企等单位退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其获取信息方式均是通过电话或网络,购买实行货到付款;收藏品类最多的是金币、银条、纪念币、玉玺、邮票和“名画”,据记者了解,因为这些假藏品可批量流水制作,且成本较低。
●儿女无奈
老人执迷不悟买“藏品”
经常争执家人关系失和
面对老人们对收藏品的痴迷,儿女们更是头疼不已、无可奈何。
昨日,打进本报热线的读者中,他们很多人都是因劝说父母无果,家人关系变得不和,打来电话向记者求助,希望记者能请专家为父母们上堂课,让深陷泥潭的老人们能醒悟,不要再执迷不悟。
“为了买收藏品这事,我都和老父亲撕破脸了。”昨日,家住硚口天顺园的刘先生说。刘先生介绍,父亲今年82岁,一个人独自居住在武昌南湖。两年前,父亲神秘兮兮地对他说,自己收藏了非常有价值的金币和银币。刘先生一看这些金币都是假的,便劝说父亲不要上当。哪知父亲非但不听,而且变本加厉,购买行为越来越疯狂。
“我们口水都讲干了,他就是信骗子,不信我们。他甚至说我眼里全是坏人。”刘先生说,自己有时多说几句,父亲还会生气,父子俩因此撕破了脸。去年5月,父亲因病住院,刘先生都是自己亲自到医院窗口缴费,不敢把现金给父亲。“怕他拿了钱就买各种纪念币。”
两年来,父亲为了买收藏品,不仅花光了积蓄,还向亲戚借钱。刘先生说,他有个叔叔在四川,有次父亲打电话给叔叔,谎称自己生病了,借了1万元治病。刘先生得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一来,叔叔怪我们子女不孝顺,不给父亲花钱治病。”无奈之下,刘先生只得向叔叔道出实情:“别人骗他买这买那,他就来骗你。”
刘先生说,父亲已经不相信他,怎么劝父亲都不会回头。为此,他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和刘先生一样,林婆婆的两个儿子也因她痴迷收藏品这件事,也不再和她像从前那么亲密。
●警方提醒
当心假收藏 看好养老钱
假收藏品让不少老人上当受骗,去年12月25日,央视《焦点访谈》对此类电信诈骗进行了大起底。去年,上海警方捣毁了11个利用假藏品行骗的电信诈骗窝点,其中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仅开业4个月的时间,就有750万元进账,全国上当受骗的人,高达上千人。有很大一部分被害人都是被骗了好几次,甚至十多次,被骗的金额也从几千元钱到几万元钱,甚至到十几万。
警方披露了此类电信诈骗运作方式:部分人负责各种渠道窃取公民个人信息;部分人负责购货渠道,购进一些假收藏品,并且“以假乱真”,为其包装,“配备”公证书等;“销售人员”每天按照事先编好的“话术”拨打窃取到的电话号码,以网络电话的方式向客户推销产品。让客户交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等费用,并谎称可以给客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名义举办拍卖会,使其购买的“收藏品”成倍增值,诱骗客户再继续大量购买“收藏品”。
办案人员说,这种犯罪成本低,欺骗性强,而且非常容易复制。从信息买卖到制售假货已经形成一条非法产业链。另外,警方也提醒,收藏是个专业活,得慎之又慎,靠买藏品随随便便就能致富的说法并不靠谱,千万不要轻信。
假藏品诈骗伎俩大起底
1.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窃取公民个人信息;
2.编造诱骗客户购买假收藏品的销售语言;
3.按照事先编造好的销售语言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客户推销假收藏品;
4.向客户索要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
5.谎称可以给客户举办拍卖会,使其藏品增值,诱骗客户继续大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