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筷子藏家王少柱
王少柱收藏的筷子
王少柱收藏的筷子
·津门藏家王少柱:研究筷子文化 感悟筷子精神
·津门藏家王少柱:收藏筷子 钻研“箸文化”
说起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恐怕世界上没有哪样餐具能与它相提并论。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在现代人眼中可能只是吃饭夹菜的工具,然而就是这小小的一双筷子,却有着许多民俗文化故事。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在《咏箸》中这样赞美筷子: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女诗人将筷子比喻成为娘子,俏皮地将筷子的使用方法进行了阐述,这首诗读起来十分有滋有味。
现如今,筷子收藏已经属于偏门,藏家不多,但在历史上,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都对筷子收藏情有独钟。历来为收藏家所喜爱的筷子是我国先辈的发明物,也为全世界收藏家的藏品之库增添了几分魅力。王少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时,在我国政府举行的国宴上使用了中国餐具筷子。宴会一结束,一位加拿大记者便飞快地把尼克松刚放下的筷子揣入怀里。后来,有位美国筷子收藏家出价2000美元购得了这双筷子。
筷子的种类繁多,依花色论,有人物山水、龙凤、花鸟等之别。按原料区别,有象牙筷子、竹筷子、玻璃筷子、塑料筷子等。其中,在竹制筷子中,有白竹和天竹之分,在木制筷子中又有黑白木、乌木、冬青木、红木、黄杨木和楠木之分。从形状上分,筷子有圆、棱、粗、细、扁及先细后粗、一劈两根等形状。另有涂漆、涂金、雕刻、烫花等图纹装饰,各种筷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色筷在王少柱的藏品中都可以一一找到。他说:“中国人在筷子上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工艺相当精湛。尤其是明清两代,筷子生产集历代之大成。”
在我国,筷子有几大名产地。比如广西桂林,当地的烙画筷非常出名,烙以风景名胜,栩栩如生,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再比如福建,那里的漆筷或贴金绘彩,或红黑相配,落落大方。广东的乌木筷色泽漆黑,经久耐用。此外,北京的象牙筷、杭州的天竺筷、武汉黄鹤楼的贴花筷、河南南阳中岳庙的楠木筷、江西彩漆烫花筷、四川武侯寺的狮子头竹筷、成都望江楼的烙花筷、四川沪州江安的楠木筷等,皆为筷中之上品,值得收藏家把玩研究学习。
小众收藏如何发扬光大?
筷子收藏真可谓小众收藏,它不比书画、奇石这类收藏,藏家多、藏品多,更有专门的市场来进行交易拍卖。筷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物品,随处可以买到,但真正将这样一件物品用于收藏的人却并不多,全国算下来也是屈指可数。那么,如何将这样的小众收藏发扬光大,王少柱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向记者介绍说:“据我了解,天津地区真正将筷子收藏形成规模的只有我一个人。或许有些藏家手中存有几双象牙筷,由于这种材质受到保护,而且非常稀缺,象牙筷的价值翻番上涨,因此受到了藏友的关注。但收藏筷子不能只专注于象牙筷,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将筷子收藏与文化相结合,很少有人做到。放眼全国,我了解到上海市和山东青岛市各有一位筷子收藏家,他们和我的收藏方式比较相似,专注于成套的筷子及不同种类筷子的收藏。其他城市的筷子收藏者我并不了解,但数量肯定很少。”
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收藏者少之又少,如何将这一门类的收藏发扬光大?王少柱说:“我准备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一趟青岛和上海,与这两位藏友见一面,一来是向他们取取经,二来也商讨一下筷子收藏的拓展。通过拜访和交流,我打算组织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在三地联合举办筷子展览,向市民进行介绍。由于筷子很有群众基础,加上我们的推广展示,会很容易激发百姓的收藏积极性。”
王少柱为自己的每一双筷子都建立了档案,记者看到档案内容非常详细,筷子的名称、材质、经过考证后的年代、何日淘到、以何种方式购得等都一一登记在册。有了这份档案,再带着一些藏品,以筷会友,共同研究筷子文化,可以说,王少柱已经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采访中,王少柱多次提到:我不想做保管员,我想做研究员和传承者。他所谓的保管员就是藏品在自己手中珍藏,将其保存好、管理好便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对自己的藏品进行研究,并在适当的时机拿出来给广大市民看,让大家都来关注,这才是王少柱想要的。
·津门藏家王少柱:研究筷子文化 感悟筷子精神
·津门藏家王少柱:收藏筷子 钻研“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