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3000件藏品供市民免费参观
记者来到位于辛安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四楼的“辛安民俗博物馆”,见到了57岁的民间收藏家潘进和。记者看到,约8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近 3000件藏品,分龙山文化、商周文化、两汉文化、宋元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等,有陶器、青铜器、瓷器、木器四个系列。
这里的汉代至清代时期的古秤,十分完整,且是一个序列,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清朝乾隆时期的“中华大清”地图,保存完好,对研究清朝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抗日战争时期刻有“日本三木商店”的酒坛,可以作为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证。
潘进和是土生土长的辛安人,名副其实的“辛安通”,最爱聊的就是辛安的文物和它们背后的辛安文化。30年来,潘进和收藏了上千件古董。“曾经也有人想高价买我的藏品,但是我都婉拒了,我不靠收藏文物赚钱,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辛安的历史故事。”潘进和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去周边农户家转转,一些藏品是他花大价钱买来的。
2006年,他与另外一位民间收藏家一拍即合,两人拿出几十年来的藏品,在街道办的支持下,成立了“辛安民俗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当有人来参观,潘进和就会向他们如数家珍地讲解这些文物的故事。
发现距今4000年龙山文化遗址
潘进和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期,常常会挖出一些陶罐、石器之类的东西,大部分人不在意,可从那时起,他逐渐迷恋上了文物研究和考古,业余时间常常四处“寻宝”,然后将文物特色跟书中对比。慢慢的,潘进和也成了半个“文物通”。
2004年,他在一处工地上发现挖出的土里夹杂着很多陶片,以他的经验和平时积累的文物知识,断定这是珍贵的文物。经过青岛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的探查,发现这是一处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址,文化层深达1.2至 1.8米,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典型的龙山文化蛋壳陶杯 、陶簋、陶罐、石斧等残片文物,该发现将黄岛的人类文明史从以往史料记载的汉代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使黄岛人重新认识到,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已经是人类活动的一大部落。潘进和的这一发现为黄岛区添补了一项龙山文化遗址空白,该遗址被青岛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头盖骨是最“得意”发现
2005年,潘进和又在一处工地的青砖堆里发现了一块带有双面铭文的古砖。潘进和告诉记者,这块古砖又长又大,一面用隶书写有“太和四年作”,另一面用篆书写有“绳氏”。经青岛市文物局鉴定,是三国时期铭文砖,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
讲起最珍贵的一件藏品,潘进和从橱子里拿出一个盒子,打开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头盖骨。“这是去年偶然间发现的,那几天下大雨,南辛安前河河水水位上升,河底和两岸的泥沙都被冲刷掉了,天晴后,我正好经过河边,发现有块地方的土层的颜色明显发黑,与周边差异很大。”潘进和意外发现有几块骨头化石插在土层里,其中有一块还带有两颗牙齿。
潘进和告诉记者,化石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起码需要上万年,“这几块头盖骨其中有一块带着牙齿,其中两块化石可以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拼接后的面积也与现代人的头盖骨大小相差不大,但大于一些其他动物的头盖骨。如果真是人类头盖骨,那说明在万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了。”(赵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