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孙吉志在他收藏的老宅里
近日,随着最后一根横梁架设成功,一座颇具闽南特色的三层楼房横空出世。鲜明的红砖红瓦、精美的雕花“燕尾脊”屋顶,乍一看,仿佛一座仿古新宅。其实,这是一座以旧修旧的闽南古厝。
花费400万元买下3座闽南古厝,运回来进行异地修复重建——这一切,缘于孙吉志的老宅情结。
35岁的孙吉志是集美集志农庄老板。他更为外界传颂的身份是“收藏狂人”——坐拥几万件藏品却舍不得卖,根雕、奇石、瓷器、名人字画、古牌匾、船木等堆满了好几个仓库,数量多到他自己也记不清。
然而,他的梦想却是,在他的农庄建一个老宅“收藏所”,将他购买的几座老宅搬回来进行修复重建,以便永久地收藏传承下去。
随着其中一栋古厝复建成功,他的梦想逐步变成了现实。
砸下400万收藏三座古厝
“门脸在第一层,主体部分在第三层。”孙吉志解释说,集志农庄原本是在一个采石坑建起来,地势低,潮湿,为保护已有所腐坏的古厝构件,他采纳专家建议,对古厝的空间进行“错位”设计,但内部严格按照原有祠堂的分布格局和尺寸来重建。在三层,雕梁画栋、供奉的案桌、牌匾对联,均是原来的旧物,一些确实腐烂不能用的部件,就请人照原样重做一套。
“若尺寸稍有偏差,很多配件就无法用了。”孙吉志说,因为是整体拆迁整体复建,必须严格按部就班,每个构建都要按拆卸顺序编号、拍照。
复建的这栋古厝,原本是岛内钟宅一座清末祠堂。2010年,当地要推掉古厝新建祠堂,孙吉志觉得很可惜,就决定“救”回来。
几年来,孙吉志一共收藏了三座闽南古厝,都拥有百年以上历史。另外两座还保存在他的农庄内等待重生——一座来自同安的四合院,一座则是漳州角美的将军府。
仅是购买跟拆运三座古厝,就花了400万元。孙吉志说,新建一座大厝每平方米的成本约为1.5万元,而重建“修旧如旧”的成本则是新建的3倍。也就是说,将一座约260平方米的古厝拆卸后,异地重建的成本高达1170万元。
儿时乐趣铸就老宅情结
在很多人看来,不计成本投入古厝收藏,孙吉志做了与其“商人头脑”不相符的事情。
“从经济价值来看是绝对不值的,但从文化传承来看,我觉得值。”孙吉志说,闽南古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先人身份与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又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面貌。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古厝或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或因城镇改造而逐渐消失,他越发有一种要保护古厝的强烈念头。
孙吉志是集美孙厝人,小时候就住在家族式古厝大院内,三世同堂,其乐融融。“大厝很热闹,一出门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不像现在的商品房,有一种冷冰冰的隔离感,有的连邻居都不认识!”在他眼中,老宅不仅在建筑上给人美感,其中蕴藏的生活态度更让他迷恋。
逐渐消失的老宅,坚定了孙吉志的购买念头。他的想法是,异地复建,原汁原味地重现老宅风情,能让后人体验到祖辈生活起居的真实状态,让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宅故事,继续演绎下去。
联手村民打造“民俗村”
除了整栋迁移古厝,孙吉志还收集了数量庞大的古厝零部件,或石刻,或木雕,包括屋梁、门窗、木床等古厝的各个构造。
“这些古木雕和石雕,足可以装修20套古厝。”孙吉志表示,几年前,他就感觉到收集古厝建筑材料的潜在商机。每逢得知有古厝拆除,他都第一时间赶到,想方设法购买运回。有一次,为了从即将被拆迁的古厝上拆解一对清代的门当户对人物石雕,他愣是说服了施工队停工5小时,终于将其从墙体里挖了出来。
如何利用这些零散的古厝料,孙吉志有不少想法。比如,将这些精雕细刻的木件像书画一样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作装饰品,或者镶嵌在古船木家具上,增加看点和卖点。
孙吉志更大的想法是,与周边村落拥有古厝的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用他的这些古厝材料,为农户修复年久失修的古厝并完善其配套,联合打造出一个可供游客游览参观的“闽南民俗村”,并带动古厝农户开展农家餐饮、古厝住宿等经营,盘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古厝建筑资源。目前,他初步和一些古厝人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始着手向相关部门申报“闽南民俗村”项目。厦门文史专家郭坤聪认为,商业开发也是古厝保护的一种方法,但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让众人在古厝中享受悠闲时,也能学习当地的文化,从而使得闽南文化得以传播。(林世雄 林泽贵 蒙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