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这四个当代艺术重镇,有一个群体正悄然崛起,他们大多是“70后”“80后”,经常出现在重要拍卖会、艺博会、画廊等地方,频频出手购藏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新藏家”。他们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此次,我们聚焦两岸四地(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的新藏家,揭秘新晋藏家与老一辈收藏家的代际差异,同时试图通过他们的艺术收藏脉络来探寻艺术市场的未来趋势。
2014年春拍前,佳士得邀请了18名中国新晋藏家到纽约访问。佳士得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在其5月13日举行的一次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上述18位藏家对10件最昂贵拍品中的至少一半报了出价。无独有偶,苏富比今年上半年在伦敦举办了一个孩子们的聚会,该公司说,至少30个东欧家庭参加了聚会,其中有一些是新来者。我们观察到,在这些“新来者”中,不乏极具竞争力的年轻收藏家。在2013年佳士得秋拍现场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韩国藏家Hong-gyuShin以强劲的姿态参与到弗朗西斯·培根(FrançiisBacon)三联画作品的竞拍中,虽然最终被伊莲·韦恩(ElaineWynn)以1.424亿美元拍下,但也显示了年轻收藏家的雄厚财力基础。
近几年,纵观国内外拍卖现场,不时出现新晋藏家和资深藏家激烈争夺某件藏品的画面,他们志在必得的气势给很多艺术市场的观察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资深艺术经纪人李苏桥对很多年轻收藏家“横刀立马夺人爱”的画面印象深刻。他说道:“这些新晋藏家对我所产生的影响是,曾经一度让我为他们所拥有的艺术品停顿下来思考,在这些人中,有几个人蛮让我敬佩,北边的林瀚,南方的陆寻,这种敬佩不是来自他们在艺术市场上的形象,而是他们能够在繁杂的市场信息中静静梳理出来自己爱的是什么,这是非常可贵的。”
颠覆市场:关注年轻艺术家
在李苏桥看来,虽然这些年轻人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购买能力刚刚表现出来,从量化的角度来讲,当下他们还不能代表很强的力量,但是他们的存在给艺术市场提供了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表现在与上一代收藏家相比,大部分新晋藏家从小就开始接受艺术熏陶,很多人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相比于父辈,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未来,年轻收藏家的收藏领域将不再局限于中国,收藏风格也会更加多元化,能够比较深入地参与到全球艺术市场中,他们的趣味是否能够反映出未来艺术市场的趣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此外,当下年轻藏家中的很大一部分群体,他们的父辈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未来10年,年轻收藏家将逐渐获得对于财富的支配权,他们可能会把一部分财力花在艺术收藏方面,从而给艺术市场贡献充满想象力的成交份额。
一些大型拍卖公司也开始关注年轻收藏家的市场表现和影响力。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晓冬谈道:“年轻收藏家的审美趣味甚至开始影响到拍卖行作品征集的方向,中国艺术市场变化非常快,年轻收藏家钟情哪些风格的艺术作品会给拍卖行带来一些指引,并使得拍卖行相应调整征集方向,这在油画方面已经有所显现。”
除了对于征集方向的调整之外,匡时拍卖还于2012年开始启动“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请展”及论坛,匡时拍卖希望借此活动展开新老藏家的互动,通过老一辈藏家的智慧和收藏经验为年轻收藏家提供顾问式的指导,同时也通过此次活动将年轻收藏家的观点传递出去,实现代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请展”及相关论坛活动已成为匡时拍卖观察年轻一代对于艺术市场影响力的窗口和平台,同时谢晓冬也感知到,随着这种持续性的代际之间的沟通,年轻收藏家的收藏趣味和审美喜好也在对老一辈收藏家产生一种反向代际影响。年轻藏家的影响力使得老藏家感知到时代正在变化,从而开始调整自己的关注层面。采访时,他谈道:“这两天我在外地出差时,跟一位收藏近现代书画的藏家有过交流,这位收藏家很早就在收杨宏伟、徐乐乐这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最近他意识到是不是应该对‘70后’‘80后’艺术家予以关注,因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代表着下一个时代。”
年轻收藏家对于老一辈收藏家的反向代际影响在很多家族传承式的收藏体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林明哲与林正这对父子的收藏传承故事甚至在收藏理念上的冲突,都是对反向影响的一种客观诠释。
新晋藏家:我与父辈不一样
年轻收藏家对于老一辈收藏家的反向代际影响在很多家族传承式的收藏体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林明哲与林正这对父子的收藏传承故事甚至在收藏理念上的冲突,都是对反向影响的一种客观诠释。
林明哲是台湾著名收藏群体“清翫雅集”的成员之一,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利用奖学金开始购买艺术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林明哲开始大批量收藏“川派代表”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周春芽、程丛林等人的作品。在艺术收藏领域,林明哲的收藏堪称一段传奇。他曾于1988年左右用175元外汇券在一个风景区的画廊买到罗中立的作品,后来也以几百元不等的价格买了张晓刚的画作,如今这些作品都已升值数百乃至数千倍。
有着这样一位传奇式的收藏家父亲,林正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后来又到加拿大留学,学习与艺术相关的专业。2005年,林正在北京创立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经营艺术空间的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收藏之旅。
谈到自己的收藏,林正谈道:“一开始,收藏对我来说没有必要,因为家里已经有非常多的藏品。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的审美观要靠自己去保持,自己家里面挂的作品必须是自己喜欢的。”基于这个单纯的收藏需求,林正在2006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期间用约2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自己的第一件藏品—草间弥生的《对性的痴迷》(sexobsession)。在草间弥生之后,林正又相继收藏了杰利·尤斯曼、杉本博司和周思聪等艺术家的作品。
当初林正买这件作品时,父亲林明哲并不支持,因为从他的收藏理念来看,民族性、绘画性以及独特性是他对艺术收藏的主要判断标准和收藏规则,而草间弥生的作品与绘画性的特质相差甚远。不过,当林明哲后来看到儿子收藏的一些迥异于自己审美观的作品,也同样获得商业方面的可观收益时,基于此,在新的艺术潮流的冲击下,他的收藏理念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他逐渐意识到一个收藏家的收藏面向可以更加广泛。
针对父亲的收藏观,接受西方教育的林正有着不同看法。不同于父亲对于“民族性、绘画性、独特性”长久以来的坚持,林正的收藏观更加简单而自我。谈到自己的收藏标准,他笑着说:“很大一部分是个人喜好,平时在翻图录时,除了图像之外,也会看名字喜不喜欢,这实在是有一点诡异。”
多元身份:从创业者到公司白领
谈到在收藏方面父亲对自己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林正半认真半玩笑地回答道:“父亲的收藏对我来说都是反面教材,他的收藏方式让我知道什么叫不可以这么做。”林明哲曾大批量收藏川派艺术家和俄罗斯艺术家作品,通过大批量的购买方式进而收藏艺术家的人生和整段历史。但是,林正却认为这种批量买进的方式对于年轻收藏家并不适用,同样的钱,他宁愿去买一个艺术家顶尖的作品。
除了收藏标准的差异化之外,对于收藏品的持有时间父子俩也有不同看法。林明哲对于自己的收藏品,持有时间可以长达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对于林正而言,“曾经拥有就已足够”。“就自己而言,因为资金有限,如果作品存放那么久,就收藏不了几张,而在父亲开始收藏的年代,作品价格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成百上千倍的增长。但当下这个时间点,艺术作品的价格都不算低,能够增长三四倍已是不少,如果有其他东西想要,我会考虑割舍之前的作品。”
虽然在成长背景、收藏理念方面,林正与老一辈收藏家有着诸多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与父亲所在的“清翫雅集”的资深藏家成为忘年交。除此之外,林正还通过一个年轻收藏家的微信群和这些志趣相投的同龄人有着密切交流。在这个微信群中,李慧娜、陆寻等近几年为大家熟知的名字都在其中。在林正看来,这些年轻收藏家的收藏趋向更加广泛,除了地域分布广泛外,收藏品的风格与媒材也极具多元化,架上绘画、影像、雕塑装置等都在年轻收藏家的收藏计划中。比如作为南京四方美术馆创始人的陆寻收藏了为数不少的影像作品,而作为女性年轻收藏家的代表李慧娜,她的收藏范围也涵盖油画、雕塑、装置等中外众多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对于新老藏家的代际差异以及年轻收藏家的审美喜好,有着近10年拍卖公司从业经历、现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雕塑、当代艺术及影像部门总经理的李艳锋也有着很长时间的观察。根据他的观察,大约3年前,拍卖场上开始出现了很多年轻收藏家的身影,这些收藏家一部分曾经是跟随父辈出入拍场的观察者,如今因为对家庭财富有了更多的支配权而开始介入收藏;另一部分是一些“70后”“80后”他们经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得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踏入拍场。
“虽然‘50后’‘60后’收藏家目前仍然是艺术市场的主力军,但是我们也看到年轻收藏家因为成长和教育背景而铸就了更开放的心态,更愿意分享的态度使得他们的影响力渐趋明显。这些年轻收藏家的入场虽然目前贡献的成交额还不足以影响到相关的比重,但是他们整体的影响力和发出的声音已经开始波及很多人。”李艳锋说道。
从收藏喜好上来看,“50后”“60后”收藏家更多介入的是古代与近现代书画、古董、传统油画和水墨作品等,历史题材是他们的情结所在;而在新一代藏家中,很大一部分人有着留学背景,他们更加认同和自己距离更近的当代艺术,这种认同感一是来自于自己的成长环境,“70后”“80后”藏家是由动画片伴随童年记忆的一代,因此他们对于卡通题材、更具时尚化的艺术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同时,他们对于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作为同龄人,他们的成长背景、喜好更加接近,也更容易沟通。在采访过程中,李艳锋频频提及“认同感”这个词,在他看来,“认同感”是审美趣味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当代艺术来讲,因其具有更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唯有认同才能持续坚持。
除了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经济基础雄厚的年轻收藏家,李艳锋观察到很多白领阶层也开始慢慢介入这个领域,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因为认识他这个艺术市场专家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件收藏。“收藏不仅仅是有钱人的游戏,普通白领也有机会开始自己的艺术收藏,这完全是意识层面的问题。”
白领阶层介入艺术收藏领域的途径,除了有些人身边有个艺术收藏投资顾问的便利条件外,另外一个重要诱因是近几年媒体上频频曝光的类似从5万到500万通过艺术收藏创富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很多白领阶层和中产阶级跃跃欲试的心。近几年,基于股市的变幻莫测、房地产市场频频收紧的政策,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比方式,逐渐为更多人所认识。作为抱持投资心态的入场者,李艳锋认为跟随一名专业的艺术顾问是比较稳妥的方式。专业人士的建议可以为艺术品投资提供一种保驾护航的保障;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艺术品不同于股票、基金等单纯的投资标的,因其具有审美属性,所以对于艺术品拥有者来讲,收藏的更大价值在于每天因欣赏它而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和满足感。
艺术面前人人平等,艺术收藏不是有钱人的专属游戏,我们有理由乐观地相信,随着美育的普及,民众审美趣味的提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平民收藏时代终将到来。对此,匡时拍卖副总经理谢晓冬也抱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广泛收藏的时代已经到来,一方面在于艺术创作者为数众多,另一方面在于人口和财富前所未有的增加。如果大家不是只盯着几百万、几千万的艺术品,而将眼光放到价格不贵但是极具艺术内涵的作品上,那么,无论白领还是金领,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邹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