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6张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65年来的历次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也见证了中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窦老爷子从第一次选举就感受到了其中的特殊意义,因此将选民证都保存了下来。
16张选民证摆放在一起,可以明显看到岁月在纸片上留下的痕迹,但老人家保存得非常精心,每一张都没有折痕和破损。
窦老爷子爱给孙辈们讲自己以前的故事,选民证背后的故事他也经常说起。第三代的孙辈听着他的故事长大,如今也已有了自己的子女,窦老爷子又有了新的听众。
窦老爷子已经92岁高龄,他的大女儿也已经满头白发,女儿每天都会陪着父亲在小寨村回迁的小区里散步,过去村里的平房已经变成现代化的小区,全村人都住进了楼房。
眼前,16张选民证,张张崭新如初。这是昌平区沙河镇92岁的窦宇宏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珍藏。
16张选民证,对应新中国成立以来16次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它们串联起老人大半生的记忆,又如一个个脚印,生动、清晰勾勒出中国基层民主的进程。
生于1922年的窦宇宏,有27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当过学徒,干过苦力,做过小买卖。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妻子在德胜门外西后街的富家胡同7号院安了家,靠在车站卖油饼度日。
第一次选举,窦宇宏毕生难忘。
那是1953年12月25日。头10多天,街道干部上门发选民证。“喏,就是这张。”老人从16张选民证里挑出纸质呈暗黄色的一张,上面用繁体字记录着选举人姓名、性别、年龄等事项。
“什么是民主选举?”当时的窦宇宏一头雾水。读了8年私塾,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但“民主”一词,还是头一次听说。
“你已经是公民啦,你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我是公民?我有选举的权利?”
“对了!你看街坊四邻,谁心肠不错,能为大伙儿办事,你就选谁当代表。人家也可以选你。”
窦宇宏又是震惊又是好奇。让老百姓选代表,代表普通老百姓,这在中国千百年来还是头一回!
选举当天中午,窦宇宏早早收了摊儿,背着1岁多的二女儿,牵着3岁的大女儿,到附近冰窖口胡同一处平房里投票。墙上张贴着几位候选人的简介,虽然没一个认识的,但他仍仔细挨个儿看完,然后在选票上工工整整写下自己最满意人选的名字。
这次选举在窦宇宏心中产生了不小的震荡。选民证也被他宝贝似地珍藏起来。
时光荏苒3年,第二次选举已是1956年8月20日。其时,窦宇宏和妻儿因为城里生活紧张,已迁居到昌平松兰堡乡小寨村(现昌平区沙河镇五福家园)。虽然是个外来户,窦宇宏仍获得了选举权。“同意谁就在谁名字下面画圈,不同意就画叉。”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农村很多人不识字,忙坏了现场的3名“代书”。
此后,窦宇宏又经历了3次选举,并小心收藏着每一张选民证。但1966年过后,选举出现了长达14年的空白。“都是‘文革’闹的。”老人说。
直到1980年12月20日,县乡人大代表选举才再次启动。那年冬,“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大红标语重新贴满了整个村子。也在这一年,窦宇宏接触到一个新词:“差额选举”。
“过去是等额,从那时起开始差额。”老人捏着那年纸面光洁的选民证,笃定地说,“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不仅是等额变差额,十年浩劫之后,国家对《选举法》进行了若干重要修订,包括将直接选举范围由过去乡镇一级扩大到区县一级;一律无记名投票;赋予选民和代表提名候选人的权利等等。
听说自己可以提名候选人,窦宇宏在选票上写下了村民于新彩的名字,“我觉得她人好,热心别人家的事,不计报酬。”虽然提名没通过,窦宇宏还是很高兴,觉得行使了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
最近一次、也是第16次选举是在2011年11月18日。随着《选举法》的第5次修改,这年选举又出现重大变化:首次实现农村和城市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各投票点设立秘密写票处,保障选民选举权不受干预。
时年89岁的窦宇宏原可以在家画选票,但他硬让大女儿搀扶着,来到村委会,投下庄严一票。
如今,窦宇宏已92岁高龄,仍每天坚持读报。他的抽屉里珍藏着历次选举的16张选民证,闲暇时也会拿出来翻一翻,和儿孙们讲讲当年的故事。
“如果老天爷让我多活几年,我还会参加下一次选举。这是我的公民权利,也是义务。”老人颤巍巍地说。(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