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省外买家热烈追捧,省内市场却相对冷清
收藏大势
“英石在北方奇石市场是极受重视的热闹收藏石种,但在原产地广东,却一直处于低潮,发展势头远远无法跟大化石、黄龙玉、摩尔石这些外来石种相比。”刚刚入驻广东浈阳峡文化旅游度假区奇石广场的英德奇石协会副会长、宁德奇石坊当家人柏光辉对南方日报记者说,“总体看来,广东的英石文化,给人一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几年,奇石收藏在国内艺术品投资界异军突起,而且不断升温。不管在拍卖会,还是在其它民间交易平台上,都时常会传来奇石天价成交的消息。柏光辉所说的英石,是有着四大园林名石美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名石。近十年来,不管是在纽约佳士得的中国古石拍卖会,还是在香港苏富比和西泠拍卖等国内拍卖巨头的观赏石拍卖专场,英石和灵璧石等其它传统名石一样,一直有着较高关注度,也是上拍率和成交率最高的奇石品种。
然而,与火热的省外市场相比,广东的奇石玩家对英石却始终表现得热情不够。
英石 故宫御花园陈列最多的石种之一
英石又名英德石,是广东特有的传统名石。
据广东省观赏石协会秘书长张建南介绍,英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产区位于广东北江中游的英德市。这一带岩溶地貌发育较好,山石较易溶蚀风化,再加上常年日晒雨淋,自然剥落破裂,形成嶙峋褶皱的外观和结构特征。英石本色为白色,因为风化及富含杂质(如金属矿物铜、铁等)而呈现出丰富的色泽,有黑色、青灰、灰黑、浅绿等色,其中又以黑色、青灰色为最常见,以黝黑如漆为佳,以略带清润者为贵。
尽管有不少自称玩石多年的老石友都没有接触过这一被英德当地人傲称为“土特产”的石头,但是,中国人开采和玩赏英石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根据史载,早在宋朝,上等的英石就被列为皇家贡品,而史家津津乐道的《云林石谱》、《广东新语》和《洞天清录集》等古籍,均对英石作过重点介绍。苏东坡、米芾、杨万里、朱彝尊、查慎行等古代名家更视英石为珍宝,赏玩之余,纷纷赋诗赞颂。今天,赏石人士在茶余饭后经常拿出来形容奇石美姿特点的“皱、瘦、漏、透”四个字,其实原本就是古代文人专门用来描述英石的。
正因为外形多姿多彩、变化无穷,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英石在元代被列入“文房四玩”,到了清代,又与灵璧石、太湖石和昆石一起,被推举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历代的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都以收藏英石为荣、为乐。传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玩石如痴如醉。他在英德任职县尉期间,偶遇一块英石,欣喜若狂,绕石三天,搭棚观赏,不忍离去,而后专门总结出“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由此获得“石圣”的美称,并被历史学者公认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为了纪念这桩轶事,英德当地人在他搭棚拜石处专门修建了一座“拜石亭”。
目前,北京故宫御花园里边陈列和保存的观赏石,30%是英石,共有27块,体大的高2米,最小的仅70厘米,每块英石依石形和大小配以汉白玉石座,周围雕刻海浪或盛开的莲花、蛟龙、云海等花纹图案,足见当年皇帝对英石的喜爱和重视;岭南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无不是主要以英石取景;而现存杭州西湖的“绉云峰”是英石,与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和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号称江南三大名石。
影响 观赏石拍卖专场上的主角
事实上,英石对世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一种观赏石和园林石,大量出现在宋朝以来不同阶层收藏者的案头茶几和庭院阳台上,而且还体现在,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投资品和收藏品,已经带动了一大批以开采、鉴藏、运输、装饰、展览、批发、销售英石为主业的参与者进入这个行业。
尤其是到了当代,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石种的收藏群体规模也不断扩增。面对大量社会热情不断涌入这个行业,当地民众不失时机地把沉睡千百年的英石从山里搬运到山下,立志英德打造成了一个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影响力的奇石交易集散地。目前,从英德市区至望埠镇境内的长达30多公里的奇石展销长廊已形成,市区及望埠墟镇形成奇石街,开办石档百余家,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全市从事英石生产经营者近3万人,专业人员3500多人。按照当地旅游部门的说法,奇石长廊每年吸引来大量的中外客商,奇巧的英石成功进入中国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日本、美国、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市与英石相关的产业收入一年高达60多亿元。
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到英德来,都是因为看中了英石这块在全国乃至全球都非常具有文化感召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广东省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广东金宏利集团副总裁毛弘对记者说,自宋代以来,英石在我国近千年的奇石收藏历史当中,一直是收藏家们热捧的主流品种,这一点是许多史书和当下的产业发展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只要稍作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在近些年国内外的一些重要拍卖会上,譬如纽约佳士得、香港苏富比,还有国内的北京保利、西泠印社等拍卖巨头企业组织的与奇石收藏有关的拍卖专场上,英石始终是场内的主角。它和灵璧石一样,是国际古玩观赏石拍卖会上上拍占比和拍卖成交率最高的石种。
早在2009年,西泠拍卖在国内推出“文房清玩·首届历代供石”专场,上拍的57件历代供石中,涵盖了英石、灵璧石、水冲石、昆石、绿松石、戈壁石和黑太湖石等近20种,而英石和灵璧石的上拍数量合起来已经占到全场拍品的61.4%,其中英石仅比灵璧石少了4块。从成交率来看,英石也仅次于灵璧石,在所有石种中排行第二。
分析 观念差异致岭南收藏陷低潮
对收藏界人士来说,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简约、整体气势和细节的奇巧,以及正大而独特的文化品格。所以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与当前出现在行内其它一些浮躁的赏石风气相比,英石的身上似乎总能找到一些更能体现文化思想深度的东西。
“可惜,这么好的石头,岭南奇石收藏界仍然处在低潮。”在浈阳峡艺术馆里边,宁德奇石坊主人、英德奇石协会副会长柏光辉一边为南方日报记者讲解着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英石代表着什么样的寓意,一边感慨道,“这些年,民间在奇石收藏和投资方面的确在不断升温,也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家和爱好者不断加入这个行业。但是,他们的目光,始终只聚集在一些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底蕴的石种身上。”
在柏光辉看来,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赏石文化方面,审美观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年,英德的英石文化产业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速,而且越做越大,主要得益于岭南以外的其它省区市场的拉动,尤其是北京和江浙一带的奇石玩家,他们对英石这一传统文化名石的理解远比南方玩家要深,所以,那些地区也成了英石主要销售区域。此外,国外的奇石爱好者,他们眼中的奇石,也主要是以传统四大名石为主的一些石种。他们喜欢像英石这类带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开发时间较早、经过文人雅士把玩、传承有序的石头。
相比之下,南方的收藏爱好者热衷于跟风。譬如哪年市场流行哪一类石种,他们就大量买进这些石头。至于审美观上,他们更看中那些颜色丰富,外表圆润的水冲石,对以“皱、瘦、漏、透”为外观特征的英石,则心怀抵触。
对于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南方的奇石玩家,多以投资为目的,而北方的奇石玩家,则多以收藏为目的。譬如,近几年,大量来自广东的热钱奔往云南,与当地的玩家一起炒作黄龙玉,就带有很明显的投机目的。
“还有一点就是,有部分广东玩家受了一些江湖风水师的影响,认为像英石这种黑不溜秋、有棱有角的石头,不适宜放在家里。”柏光辉笑了笑说,“这些风水师根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英石身上特有的那种精气神,所以自然也就理解不到这类石头身上的深厚文化价值。”
■对话
广东省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毛弘:
走出低潮 须建设有影响力的奇石集散地
人物简介
毛弘,江西人,奇石玩家,广东省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广东金宏利集团副总裁,近几年主要致力于推动中国(英德)英石文化节,建设以英石文化、书画艺术文化和北江文化等为主题的浈阳坊旅游小镇。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目前英石在南方奇石投资市场上的低潮?
毛弘:与其它石种相比,英石虽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是国际赏界和国内北方玩家们眼里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名石,但又因为其鉴赏门槛较高,收藏群体一直局限在高端玩家。未来需要在业内加强推广和交流,提升大众玩家对英石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南方日报:浈阳峡文化旅游度假区已主办两届中国(英德)英石文化节,对奇石收藏者来说有何实际价值?
毛弘:文化节只是载体。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挖掘英石文化内涵和价值,来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英德打造成全国英石交流中心、产业中心和旅游胜地。对藏家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英石展览展销和评选活动,去了解和认识更多真正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品。
南方日报:你们在建的浈阳坊奇石文化广场,跟奇石收藏有什么关系?
毛弘:要扭转英石在岭南投资市场的低潮,需要建立一个相对集中且具有影响力的市场。目前,浈阳坊已拢聚了35家有实力的奇石展销店,还有6家独立的艺术工作室和一家艺术馆,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以粤北至全国英石文化为纽带的奇石集散地,以做展览为常态业务,树立公平标杆的奇石交易平台,促进业内资本的抱团发展。
南方日报:对收藏者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买到造假或品质不好的藏品。你们在规范奇石市场方面有什么思路?
毛弘:面对庞大的奇石艺术品市场,我们的角色就是行业的服务员。将来,我们会利用自己的综合资源优势,建立艺术品市场数据库,筹建“艺术银行”,把服务范围拓展到艺术品市场常规分析、艺术品财富管理、艺术品鉴赏与培训教育、著名品牌沙龙等各个方面。(冯善书 刘如春 李桂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