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台湾著名书画鉴评家傅申等提出:收藏的基础是去伪存真,文玩鉴赏一定要有一个“真的标准”,不允许任意妄为。
专家指出,目前华人收藏及拍卖市场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赝品。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的赝品或高仿品属于“假而美”,蒙蔽了收藏者,同时又刺激了市场上追名逐利的心态,进而哄抬价格;相反,也有“真而不够美”的文物古玩,尚未被市场所重视,导致价值和价格背离。
文博界知名人士陈燮君、曹兴诚等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专门指出收藏家必须具备的“兴趣、专注、情怀”,呼吁华人收藏界需警惕三种误区。
——做梦“一夜发家”:有些人认为“收藏等于投资,投资必然要有高收益、高回报”,在市场热点较多、热度偏高时,就会出现众人“一哄而起”,幻想“一夜致富”的现象。
——低值高估:一些古代器物,虽经研究所和鉴定师考证,其断代和“身份”基本无误,但价格高企,显然与其自身艺术价值不符,这主要是指一些动辄上亿元人民币市价的器物,在拍卖市场上估价已濒临“失范”;如近年来对于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打捞古代沉船中的外销瓷器等,都有估值偏高、超出其艺术收藏价值的趋势。
——“指鹿为马”:如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汉代玉凳造假事件”等。
与会专家认为,造成当下收藏及拍卖市场过热、“趋利轻义”现象抬头等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是“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习气波及文玩领域,有人甚至提出“收藏就是:开始被人骗、中间骗自己、然后去骗人”,这显然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二是个别收藏家、鉴定师确实存在术业不精、见利忘义等问题,损害了文玩鉴赏的大环境;三是媒体也有失职,一些缺乏学养的新闻报道只顾追捧收藏界的“高富帅”“白富美”,而没有担负起第三方监督责任。
香港文物鉴定专家翟健民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也曾因一时贪念心起,将高仿品错当成真品进行买入,个人损失上百万元港币,一次教训受用终身,如今自己时刻警醒,在这个行当里来不得半点虚假。
与会的收藏家们反复强调,中国古人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作伪”,就必然有更高层次的“鉴伪”“防伪”技术和能力产生。专家呼吁,一方面“过热”的文玩市场亟待更加完备的法制建构来治理,另一方面收藏界也应进一步正本清源,尊重和维护文玩收藏本身的考古价值、艺术造诣等,不断提升收藏者自身的修为和素养,才能改善业内环境,整体提升华人收藏界在世界上的地位,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