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电子书不断“吞噬”纸质书的时代,有一个人依然固执地选择当传统书的“裁缝”。他创办了“书衣坊”,并亲手为书“量体裁衣”,他说,“士为知己者死,书为阅己者容”。
朱赢椿的设计曾戴光环无数— 《不裁》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也曾极具争议—获国际大奖的《蚁呓》,挨批“骗人”。11月1日,朱赢椿做客“时代国际单位·南都艺术沙龙”,向观众分享了他的设计心路。
别人养名犬 他养鸡
朱赢椿的个人工作室—书衣坊,诞生于2003年。最初,只有一台旧电脑,而今,已经换了四五个地方,现设于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内,由废弃的印刷厂改造而成。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由朱赢椿手植,无论是门口的油菜花,还是墙上的竹子花瓶。“因为我喜欢自己做东西,并且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朱赢椿说。这里又如此古朴,木雕窗框、门楼,有年头的石刻人物、黑白照片、蓝花布艺靠垫……
似乎只有自然而然经过岁月的沉淀的氛围,才能让一切安静下来,抵达本真。
许多“大牌”设计师都拥有很大的狗,或者很名贵的猫。朱赢椿却说,“那些东西对我有压力”。他的“宠物”是两只鸡,“给它一点吃就可以,不需要给它洗澡,它自己每天自由自在地走,有时候自己玩泥巴”。
朱赢椿坦言,不善于太张扬或者太强加于人的设计,只爱不动声色、不经意间给人惊喜。正如他的书衣坊那样,藏在深处、毫不起眼,但当阳光照在门口的油菜花上时,又让人顿生温馨之感。
80%空白的书 能否称书
2007年,朱赢椿最著名的作品《不裁》出版,被德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评为“世界最美的书”。颁奖词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比较质朴,边看边裁的设计理念和读者产生互动关系。
《不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毛边书”形式,颇有些别出心裁的味道—扉页中还附一纸刀,书中间或有几页未被裁开。其实,这种边看边裁的设计创意是朱赢椿在无心插柳的状态下收获的。
朱赢椿说,这是一本网络博客随笔合集,每篇也就几百字。当时因为喜欢这些文字,就建议作者出书。起初只印了1000本,可是印刷厂子很小,濒临倒闭。该切书了,厂长跑来说,切书的刀不太好,切出来有点儿不齐。
朱赢椿灵机一动,索性把刀处理了一下,让它切出来更加不齐,故意造点儿瑕疵出来。然后,他又设计了一把纸质的小裁刀,读者可以一边看一边裁书。“可以边裁边看边听声音,是这本书最独特的体验”。
一年之后,他的《蚁呓》再次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颁发的“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该书的留白处竟占到80%,文字仅有2000字。
《不裁》获奖以后,书衣坊的工作量逐渐多了起来,有段时间朱赢椿每天都觉得非常累。一天,他坐在石凳子上休息,低头一看,发现脚下有很多蚂蚁,它们有的在搬家,有的在打架,有的搞了点儿食物正往洞里拖……“突然觉得,自己就跟它们一样。于是有了做一本关于蚂蚁的书的想法。”
《蚁呓》刚上市的时候没少挨骂,有人说:“做书要有良心的,80%的空白,整个就2000字还叫书吗?”朱赢椿说,如果我的书让大家都喜欢,那也不正常,可能恰恰说明我的设计是没有个性的。“目前为止,自己设计的书中,仍然最喜欢这一本”。
纸质书才有“生命”
时代催促着周遭在改变。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吞噬,朱赢椿的感受很深。
他常常看到,孩子在哭,在旁边看电影的妈妈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给他,孩子不肯吃饭,妈妈也拿手机给他玩。“电子产品似乎特别有用,似乎没有人再拿纸质书看,我们这一行的都觉得害怕。怎么办?马上没有工作了!”
不过朱赢椿觉得,他一辈子都不会研究电子书。“纸质书是纸做的,包括木材、植物综合物料,它有生命;电子却是化工产品,虽然有各种声控、动画效果,但却不能走进别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