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亮,祖籍广东开平。广州美院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大兴趣,各式各样的景点门票,大家一般用完就扔掉了。可是,广州有位有心人,近30年来悉心收藏各类门票,已有3万余枚,他就是青年画家张亮。在他那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届广交会的门票模样,可以欣赏到早年广州花市门票的光影,也可以领略到画坛前辈办展的门票风采。
“收藏门票就是收藏历史文献”
张亮首先是一位画家,画面透着锐气,笔迹藏着锋芒。他曾受业于著名山水画家李劲堃,学有所成,在去年举办的广东省美术大展中,一举获得优秀奖。而这次找他谈论的不是绘画,而是门票,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收藏门类。
他书房的一具简单的书架上,紧凑放置着几排大大的文件夹,有数十本的规模,每个文件夹都贴着标签,比如“花市”、“美术展览”、“会展”及各省市乃至域外国家名称,随意打开每个文件夹,精心排列着别致门票。这些门票带着岁月的旧迹,票面的设计算不上华丽精美,但质朴中透出丝丝雅气。张亮取出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州迎春花市门票,条形设计尽显净雅,大红的色彩渲染着新春的喜庆,犹如一尾鱼安静地躺在他的手掌上。他流利地讲解着这张门票的来历与设计特色,爱不释手。
在张亮的收藏库中,门票形状五花八门,诸如树叶形、钱币形、圆形、书册形状、简介式、磁卡式、光盘式、明信片式、年历式。而最特别的是那些异形异质门票。鹿回头公园的门票上面镶嵌着一块金色的纪念币,南京植物园的门票镶嵌有漂亮的植物标本,中国石林的门票是黑白照片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流行用麦秸秆做拼贴画,这种工艺也被搬用到门票上。张亮收藏了一套四张的黄山门票,都是用麦秸秆拼贴而成的。
“门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收藏门票就是收藏历史文献。”张亮乐此不疲。
小时候经常在垃圾箱里“淘宝”
如果按年代划分,张亮更喜欢收藏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门票。在他看来,那时的设计者肯在一张小小的门票上花心思,而现在的旅游景点,大多是把景区照片直接印在门票上,甚至用 PS过的图片,天特别蓝、水特别绿,“看似漂亮之极,其实没有多少审美价值”。
他收藏的门票中有六十年代越秀公园的门票,五分钱一张,上面印有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还有1956年第一届广交会门票、1952年岭南文化宫门票、1960年广东省农业展览馆门票……
门票亦是珍贵的史料。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美术展览远不如现在这样,数量极少,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大量重量级的美术展览,堪称一个时代的美术中心。比如,通过门票,可以了解到黄胄、黄永玉、徐悲鸿的作品在哪里展出过。
“旅游门票是门票收藏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张亮的文件夹中,亦可以看出旅游门票所占比重之重。而更特别的是,同样一个景点历次发行的门票,他都可以搜集完整,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景点的文化变迁。张亮是个旅游迷,每年至少四次背上行囊,国内除了内蒙古自治区,他都已深度游历过,不少省份还不止一次。现在,他已经将脚步延伸到世界,目标是走遍100个国家,顺便收集门票。
张亮为何对门票收藏如此痴迷?据其介绍,他从小喜爱收藏,曾经收藏过邮票、烟标、火花等,但总觉得这些收藏品集得好的人太多,自己很难有突破。1986年,他在杭州读小学三年级,暑假和家人一起回广东老家,去中山旅游,看见喜爱集邮的姐姐把孙中山故居和中山温泉几张门票保存了起来。“我突然发现,原来门票也是一种收藏品,兴奋得不得了”,后来,这几枚门票也就成了他最早的藏品。此后他对门票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小时候经常在垃圾箱里翻找别人丢弃的门票,屡屡有所收获。
接下来,张亮将继续把收藏的焦点集中到岭南本土,最大化地搜集第一手历史文献,进而展开研究与出版。(韩帮文)
收藏体会
门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收藏门票就是收藏历史文献。门票同时包含了绘画、书法、摄影、镶嵌等多种艺术形式。遨游于门票的海洋中,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尽享卧游天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