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葫芦岛张景才先生是我的藏友,我喜欢叫他老张。
2013年腊八节过后,我拨打老张的电话,一直不通,后来又多次拨打,还是不通。再后来我都不敢拨他的电话号码,生怕有什么意外。
和老张认识是在2008年的夏天。一天,我的手机里传来一个东北口音很重的男人的声音,说在我的书画收藏网上看到张坤山为我写的书法作品,他很喜欢。同时他也藏有张坤山的书法作品,说既然都钟爱张坤山的书艺,说明我们有缘,愿意与我交个朋友。
这个给我打电话的东北人就是老张。那天,老张还问我网上其他一些书画作品的传承情况,我很诚实地回答了他的好多提问。后来,我又谨慎地与他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等双方有了足够的了解,就开始了书画交流。一来二往之中,虽然有时对某件作品的鉴定有一些观点上的不同,但是,两人却从未产生过隔阂。每当遇到难题时,我就向老张请教,他总热心帮助我。一次,辽宁义县藏友何飞看中了我网上一件姚迪雄的《奔马图》,因双方还没建立起可靠的信誉,不便交流。我把这情况和老张说了,他说葫芦岛离义县近,让我把作品寄给他,他又亲手把作品交给了何飞,这让我和小何都很感动。
老张比我大十多岁,1948年出生在吉林四平梨树的一个山沟沟里。他打小就热爱书法艺术,可是家境贫困,买不起纸墨练字,硬是坚持多年用毛笔蘸水在玻璃上练出了一手漂亮的书法。高中毕业回乡工作,成了家,珍宝岛战役后的1969年,为响应祖国“保卫国防”的召唤,应征入伍。进入部队不久,他就当上了放映员,还用自身的书法特长服务军营。在文化、行政工作岗位上,他有幸接触了许多军旅书画家,便慢慢喜欢上了书画收藏与鉴赏。1986年,老张已是师干部科长,现任中书协理事的张坤山先生当时和他在一个部队,任军干处干部,下基层慰问官兵时,老张曾向他求得墨宝。
历经26年军旅生涯后,老张脱去戎装又穿上了制服,做起了检察官。在检察战线他发挥书画爱好特长,组织行业主题书画赛事,既当普法先锋,又活跃了行业文化生活。2003年至2004年,他还牵头主办了“中韩葫芦岛—仁川书画交流展”,为增进中韩友谊做出了贡献,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老张一直把张坤山为他书写的林则徐语“读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见附图)挂在书房里,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为学、为业、为藏、为人,追求“无涯为智”的崇高境界。他曾撰写多篇文章发表于《收藏》等刊物,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书画艺术博览》等书画集并参加了多项国内外书画展。卸任后,老张仍然是收藏圈里的达人,吸引了许多年轻收藏爱好者成为他的好朋友。“收来精神藏古趣,分析研究论古今”,读老张《收藏杂咏》的这句诗,可以看到他玩收藏的良好心态,大家十分钦佩。
与老张短信聊天中我还得知,1989年他在师政治部做副主任期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到葫芦岛拍摄电视剧《大决战》,他身上那种文武兼具的气质,吸引了导演的眼球,被选中在剧中饰演国民党李军长。喜欢书画及文房四宝收藏的老张还当过演员,这段经历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顿时有了去拜访老张的冲动。说来也巧,有一天,老张在电话里对我说:“听你说话的声音很像张坤山,想与你见见面。”
2011年11月,我在关外第一市——葫芦岛的路口终于见到了站在寒风中等我的老张。高个子,高鼻梁,头发向侧后梳,一见面就让你感觉到他是个形象干练、作风正统的军人。他说话的口气还是和电话里的一样,语调和蔼、音色深沉,给我一见如故的感觉。他握着我的手进了家门,只见客厅里书画挂满墙壁,墨香充盈,让人仿佛一下子进入到艺术海洋。老张和他爱人热情好客,不停地把当地产的苹果、绥中白梨塞到我的手里,看着我一口一口地吃,显得很激动、愉快。
那天,老张带着我观光了葫芦岛海湾冬天的风景。中午,空中飘起了雪花,老张在当地一家饭馆请我喝酒、吃海鲜,酒过三巡,话更投机,寒风中飞舞的雪花似乎融化在我们的友情之中,落地成雨。饭后,老张再三留我在葫芦岛再呆一天,好好聊聊书画收藏文化。我说任务在身不便在途中多逗留。老张十分理解我的心情,就又把我送到出城的路口,站在风雪中挥手为我送行。透过车窗,我看到雪花落在他的身上、头发上……
出差在东北周转了半个多月,我回到家,老张的电话也来了,说只在一个小饭店请我吃了顿便饭,感觉有一些遗憾。我说君子之交,不必铺陈,简单温馨足矣。
去年4月,我手机上来了一条信息:“对不起,年前突发心脏病,住院了,爱人孩子都在医院陪我;体内放了进口支架,一直在休养恢复中;咱俩因书画结友,等出院了,咱们再继续研究书画收藏文化,张景才。”
读着短信,我眼里的泪水终于噙不住了…… (卢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