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4年,收藏家这个原本较少进入大众视野的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国内忽然涌现出许多公众参与度很高的艺术博览会、私人或民营美术馆,也因为更年轻的藏家们作为一个群体正在浮出水面。吴亦深、周大为、林瀚和晚晚、林正、陆寻,他们是新一代藏家中的佼佼者。比起前辈,他们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分享精神,不再觉得收藏是一件完全私人的事情,也不那么遵循“财不露富”的古训;也更有个性,敢于把个人审美作为选择藏品的重要考量依据。
杜尚说过:“从根本上我不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功能,他和其他任何人是一样的人。他的工作是做某种事情,商人也是做某种事情。”他的说法强调了“艺术”一词的起源中“做”的含义,但如果有什么事情把艺术家和商人更直接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那无疑是艺术品收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买家,大多来自国外或境外,艺术家们以几百到几千美元的价格卖出作品,已经觉得非常满足。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井喷,中国当代艺术也急剧升温,频频在国外拍场中创出天价,同时,在国内的“先富阶层”中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收藏群体,并在市场和民族意识的双重刺激下,开始从国外画廊花大价钱把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买回来。因此,尽管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欧美开始抛售当代艺术作品,但由于国内还在不断接纳,价格高位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2012年大幅跳水。
2014年,收藏家这个原本较少进入大众视野的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国内,尤其是上海,忽然涌现出许多公众参与度很高的艺术博览会、私人或民营美术馆,也因为更年轻的藏家们作为一个群体正在浮出水面。比起前辈,他们更加国际化,更多地参与到海外的一级和二级市场之中,购买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更具有分享精神,不再觉得收藏是一件完全私人的事情,也不那么遵循“富不露财”的古训;也更有个性,敢于把个人审美作为选择藏品的重要考量依据。对他们来说,购买艺术品的行为,最初就和购买任何东西一样,是出于单纯的喜爱。然而在热钱滚滚而且作品价格上限不断被冲破的艺术领域,收藏又不可能只是爱好而已。随着藏品的增加、研究的深入,野心便也展现出来,尽管受制于资历和资本积累的深度,他们还无法像收藏界的前辈们一样大手笔行事,但是以藏养藏、以投资为目的收藏、开设画廊甚至是美术馆,也都成了他们的选择。
“藏二代”、“富二代”、“80后”藏家、新富阶层……公众给年轻藏家们贴上了这些标签,但他们并不喜欢被如此称呼。在《外滩画报》此次专题采访的六位最具代表性的藏家之中,收藏资历最深的周大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我是自己闯出了事业,但是父母完全不帮忙也不可能,可是中国人就是会放大‘富二代’的标签,因此淡化了我们自己的努力。”
他们确实都很努力。周大为的父亲是靠自己艰苦打拼出来的企业家,并不要求儿子像自己一样再去创业,可是周大为并不想靠父亲。他自己创立公司,成功地用做生意赚来的钱支持艺术收藏。他还发起艺术博览会、创立艺术衍生品牌、成立基金会,在激活当代艺术生态和推动艺术大众化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陆寻大学一毕业就被“逼上梁山”,挑起了建设和管理四方艺术湖区的重任,从工程质量管理、造房子开始,到以馆长的身份为四方当代美术馆推出两次大型当代艺术展览,整个湖区现在已从无到有,颇成气候。作为江南世家皋庑吴氏后人,海派书画大家吴湖帆的曾孙,吴亦深属于隔代继承家族传统,试图通过收藏和策展,重新发扬江南文人传统。林正的父亲林明哲是80 年代末便开始收藏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大家,2004 年,他被父亲“骗”到大陆,独自在798 艺术区建立起山艺术基金的“驻京办”,梳理父亲的收藏,策划展览,同时发掘年轻的艺术家。而林瀚和雷宛萤这对因艺术而结缘的情侣,共同创立了M WOODS 美术馆,也尽力在靠创业供养他们的收藏。
同处艺术收藏的圈子,这六位年轻藏家对彼此都有所了解,也时常交流,不过收藏的方向各不相同。周大为的观念比较超前,喜欢收“卖不出去的”大型装置和影像作品,收的时候还有种“我不收谁来收”的英雄情结;陆寻是个谨慎的人,喜欢做大量研究之后再出手,也因此被认为在是六人之中最学术的一个;吴亦深是拍卖行出身,收藏大量中国传统书画和家具文玩,在当代艺术中,他倾向于收藏精神上中西、古今结合的作品;林正管理着父亲数量庞大的收藏,而他自己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挑选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林瀚和雷宛萤的收藏非常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他们既会购买被重要美术馆收藏的、在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艺术家作品,也有勇气与刚出道的新人合作。他们是新一代藏家中的佼佼者,尽管也许不能代表年轻藏家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但是通过他们的故事,大家多少可以了解,这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是如何把他们的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