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历史上,丝绸、纸张、瓷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物品一直是中国向海外诸国输出的大宗物品。由于海水环境的因素,丝绸、纸张等有机类物质很难长期保存,铁器等金属物品亦会严重锈蚀,只有瓷器可以长期不受侵蚀。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由水下沉船出土的文物,基本是以瓷器为主,水下考古许多研究课题也是围绕其开展的。
瓷器本身坚硬细密,釉料润泽透明,吸水率极低,耐酸、耐碱、耐高温,与食物直接接触不会有任何化学反应,器表光滑不利于滋生细菌且易于擦洗,作为日常的生活器具,具有其他许多材质无法比拟的优越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瓷器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取的必需容器。因此,我国自汉代开始,已少量地向海外输出陶瓷器。从海底已经发现的汉代四系原始青瓷瓿、晋代四系青瓷罐等实物可明显看出,它们是属于浙江越窑系的青瓷产品,不过受资料稀少的限制,尚不能断定这些器物到底是属于长途贩运的商品还是船上一般的生活用品。
海上航行所具有的高风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幸的事件,无数中国生产的陶瓷器被遗留在了茫茫大海的深处。时隔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得益于其不易受侵蚀的物理特性,我们得以通过考古的方式看到其真面目。
新、旧两种“海捞瓷”
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从南澳Ⅰ号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散落摊开的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体船型。
所以,在沉没过程中,瓷器一部分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处亦属此类情况。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会受到两次高潮、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后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细考察我国的沿海地理,可以发现从北到南依次有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这些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不仅造成了海水的混浊,同时在大陆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层。船只沉没后,海底淤泥会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体通常是被掩盖在海底平面以下数米,直到接触到致密的泥沙层才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瓷器运输上船时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象缸、瓮等大件陶瓷品作为外包装的,与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护。
除南澳Ⅰ号外,在我国沿海已经发现的古代沉船中,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清代沉船都是这种类型,上世纪80年代韩国发现的木浦新安宋代沉船也与之类似。这些沉船当中的瓷器受到包装物和海泥保护,实际上处于一种隔绝封闭的环境。
这类器物一般是当时生产后直接上船,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