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明朝建立之初,景德镇遭受连年的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瓷业生产受到了影响。一些原来在元代“瓷局”服役了多年的能工巧匠散落到民间作坊。因此,洪武时期瓷器的制作大多沿袭元代末期旧制。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永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进步,这个时期在继承了元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另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增进经济和贸易交流的同时,又从西洋带回许许多多的物资和各种原料,其中带回的苏泥勃青色料,为中国瓷制业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瓷器提供了原料基础。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由于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有了非常快的发展。海外贸易在永乐朝的发展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大。明代废除元代的“匠户制,”改“编役”、“匠役”等制度,虽然,无偿征用熟练的制瓷工匠,增加了工匠的劳动,但也促进了民窑瓷器制作吸收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使民窑瓷器制作得到了提高,从而调动了工匠们的积极性。因此,宣德时期的民窑产品比前朝从质量到数量都有较大提高。
青花瓷器的工艺,不仅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因此,可从胎釉、造型、青花料、纹饰等几个方面探讨和鉴定明早期各时期民窑青花瓷器。
一、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胎、釉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胎质疏松,烧制的瓷化程度不强,因窑温掌握不好,器物常有未烧透的空隙。官窑民窑皆如此。胎色米灰色或米黄色。洪武时期罐、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为砂底,并带粘砂,大盘等较为大件的器物足底往往有窑红和分散着许多黑褐色铁质斑点。瓶、罐都是对节成型,底足部留有较为明显的修坯痕和粘沙现象。足内和足墙部涂刷一层釉浆水,因而产生俗称“火石红”或“窑红”。元代早期瓶罐内壁不施釉,元代后期及洪武时期,内壁有施釉,但施釉不够均匀,显露有旋坯痕,呈枇杷黄,浆水涂刷痕迹。洪武瓷器底足常带乳丁或鸡心底,是元代工艺的遗留。器足内墙呈斜坡状。底足根部平切,边宽,碗心有涩圈,有的无涩圈。洪武器物的釉可分两种:一是发青的灰白釉,这些是胎釉白度不够而产生的现象。另一种是卵白釉,釉厚且浑浊。大多器物的釉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开片,釉密度显得疏松。青花底釉呈影青的瓷器,大多为元末明初。
永乐器物胎体轻薄,胎质细白。永乐时期胎土淘炼的精细,胎里的杂质较少,因此,器物胎壁普遍比其他朝代的薄一些。有些薄胎器物达到了似乎只有瓷釉不显瓷胎的地步。永乐由于讲究修胎,永乐时期瓶、罐的接胎痕迹不明显。大盘多为砂底,但已与前朝的砂底不同,很少有粘砂现象,器底细腻光滑。小件盘子的盘心大多内凹,盘子底通常施釉,但施釉不均并且留有积釉痕。这时期有仿定窑的包口,有的器物是檀香口或芝麻酱口。此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器物平切的足根比洪武时期的狭窄,洪武时期足根宽平。甜白釉是永乐时期的代表作。青花瓷器的釉面总体泛青白,但要比元代的减弱,釉的白度增强。民窑青花用的多是国产料,青花清淡发灰。永乐时期釉面总体来说均匀细致为突出特点。
宣德时期用的瓷土称为“麻仓土”,制造的器物胎质细腻洁白,因此,宣德瓷器的分量要重一些。宣德的工艺没有永乐的精细。胎土掏炼的没有永乐时期的精细,所以器物露胎骨的有些呈现氧化铁红色斑点。瓶罐的接痕比较明显,大瓷盘的砂底与永乐相比较粗。器物的足根更圆润,盘碗带底釉的增多。永乐和宣德时期的盘、碗都有一个特征:旋削坯时特意从盘心向下多挖一刀,盘腹和盘底结合部形成一圈浅浅的台阶,业内称为“月亮底”。另外,这两个朝代的碗也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挖足时有意向上深挖一点,也就形成了“挖足过肩”的现象。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尽量减少底部的厚度,在这一时期的碗盘类中非常普遍。宣德器物的釉面相对永乐时期的略厚,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大多呈现桔皮纹。
二、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造型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敦厚饱满,器型大多显得较厚重。常见的有碗、高足碗、盘、梅瓶、玉壶春瓶、执壶、荷叶盖罐(图1)、军持等。宋、元时期常见的折腰盘,洪武前期盘腹较深,介乎盘碗之间。折腰部位折弯生硬,底部厚重,圏足较小,圏足中心常留有大小不等的乳凸。底部都不施釉。此时的折腰盘部分采用叠烧法,盘心有环形涩圈。洪武后期折腰盘的腹部逐渐发展变浅。玉壶春瓶颈与元代相比增粗,下腹饱满,圈足扩大,荷叶盖罐口外撇,罐肩丰圆,器足外撇。
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优美清秀,大件器物很少见。永乐器物常见有盘、碗、杯、高足碗、高足杯(图2)、瓶、罐、高足碗等。还有僧帽壶、执壶、玉壶春瓶等品种。还有青花水注、花浇、漏斗等,源于伊斯兰文化。如盘子的圏足较高并且内敛,盘底部下榻,盘口沿略微外撇。碗的圏足比较大,碗口略像外撇,碗下腹部转折生硬,弧度较小,腹部显得较深。另外,还有一种造型的碗:口沿较直,圏足较高,碗底心呈下凹尖形如同鸡心状,称为鸡心碗。
宣德时期器物的品种比永乐时期丰富了一些。除实用器盘、碗、高足碗、葫芦瓶、天球瓶、扎斗、执壶、香炉、背壶瓶、梅瓶(图3)等。宣德时期梅瓶有外卷口和平口两种,并且口有大小之分,颈稍长,梅瓶器身较丰满,器底为砂底,梅瓶分大中小。还有观赏器蟋蟀罐、鸟食罐、绣墩、鱼缸等。
三、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青花
洪武瓷器使用国产青花居多,也有部分用元代留下的进口青花料。进口青花料发色浓艳,蓝中偏紫,色调深沉而明亮。洪武还有一种青花器物发色灰暗,蓝中偏灰、少数泛黑褐色,色调发暗而滞涩,这种青花器物的青花料用的是杂质较多的国产青料,另一产生的原因是因底釉浑浊泛青。中后期青花色调有浓重的,有的也显得清淡。
永乐这一时期青花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和国产料,还有用二者混合的钴料,青花的颜色浓淡层次明显,更能渲染画面,因用苏泥勃青料,青花往往出现蓝黑色的结晶斑。青花的品种有:白釉青花较多,还有青底白花、黄釉青花、外豆青内青花、外祭兰内青花等。
宣德时期,由于进口的苏泥勃青料和国产料配合成熟,青花画面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渲染。宣德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青花白花、黄地青花、外豆青内青花、外祭兰内青花、青花抹红、青花暗花等。
四、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既保留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某些特征和装饰图案,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元代纹饰层次较多,洪武时层次减少。纹饰布局由多层繁密变为简洁疏朗,绘画由写实走向写意,逐步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大多绘画技法是一笔点划画法,起笔青花颜色深,收笔颜色淡;器物图案布局疏朗有致。洪武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广泛:有兰、菊、莲、鱼、蝶、螺、熊、水草、松竹梅石,有八宝、卷云、山水、盘长、缠枝吉祥纹,还有自然景物写意,以及草书的福、寿等文字。辅助图案有水波纹、点纹、三角纹等。洪武时期青花器有特色的纹饰:一是花卉纹。包括缠枝莲花、缠枝牡丹花、缠枝菊花等,用实笔写意的技法寥寥数笔,浓墨重彩渲染出花卉的主体,以流畅圆润的笔法,画出细细缠绕的枝蔓。花叶与元代也有所不同,元代时“大花大叶”、“叶大于花”,洪武时花叶逐渐趋于实物比例。元代叶子呈葫芦形状,叶外框白边。洪武时叶子呈剪刀形、钉螺形。明洪武器物叶子呈△形排列。图案突出主体又灵活生动。二是草书“福”字(图4)。通常在碗、盘的内心,以草书书写青花“福”字,字周围有的带栏圈,有的不带栏圈。“福”字书写均圆润有力,遒劲潇洒。“福”字纹在洪武青花瓷器中较为常见。三是山水云气纹。一般绘画在碗的外壁,而碗心草书书写“福”字,有的碗心画一丛兰草或折枝花卉。碗外壁画大片团形云气纹,缠绕交织,连绵不断。在云纹中若隐若现远山近水,山水与云相连。山水云气纹基本画在碗外壁的上部,下部留出大片空白,两者之间用一道弦纹隔开。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并有升腾飞动之感。
永乐民窑青花瓷借鉴了官窑青花瓷的一些图案纹饰,使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瓷上图案内容丰富。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上的纹饰一般以粗细线条相间,纹饰柔美流畅。绘画出的内容既丰富又潇洒飘逸,画面充满活力和灵气。总之,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图案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格。常见纹饰有:缠枝莲花(图5)、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梅花、水草(图6)、鸳鸯、花果、蕉叶、百合、荔枝、葡萄、、麒麟、绶带鸟,以及各种神仙故事:麻姑献寿、西王母上寿等。草书向楷隶发展。永乐时期的绘画也有其时代特征,如牡丹花下侧各飘出两、三片尖花托。现简要介绍几种永乐民窑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一是草书、隶书“福”、“寿”字,基本保留了洪武时期的文字特征,永乐后期,大多字体由草书转变为隶书,字体浓重有力。二是月影纹,这种纹饰始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明代。永乐后期到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常用此纹饰作为装饰内容。一般用实笔写意的技法画在碗、盘的内中心或外壁。描绘出一勾新月悬挂在空中,映照着挺立怒放的几枝梅花,画面充满冰清玉洁的高雅意趣。三是麒麟杂宝纹,这种纹饰一般绘画在永乐后期的盘类的器物内心。麒麟象征着祥瑞幸福,画面中的麒麟或昂首奔跑,或回首蹲卧,还有表现为回首奔跑状。麒麟背部、肩部一般装饰飘动的火焰纹。麒麟周围环绕着火珠、海螺、灵芝、如意、方胜等象征吉祥平安的杂宝纹。还有一种在透明白釉下印刻出细密的海涛纹,映衬着神采飞扬的麒麟纹,画面形成强烈的动态美。
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基本继承了永乐时期的纹饰特点,但在绘画笔法上比永乐时期显得更粗犷和豪放。线条流畅,图案丰富,画面豪放疏朗,绘画技法采用一笔点画法,还有一部分采用勾勒渲染的绘画方法。纹饰有福、寿、海水、龙凤、云凤、鱼纹、灵芝、蕉叶、卷草、兰花、奇石、牡丹、麒麟(图7)、怪兽、宝相花、松竹梅、枇杷、缠枝莲,束莲等。宣德以前,器物上画花鸟和人物较少。题材有岁寒三友、王母骑风、庭院仕女(图8)、琴棋书画、仙人骑鹤等。道教题材的故事也反映在画面上。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较有特色的纹饰:一是高士图(图9),大多绘制在盘类的内心,绘画采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云彩烘托出一轮明月下,一个文人(高士)抄手盘膝跪坐。旁边画有山石、兰花等。画面显得超凡脱俗,雅逸宁静。二是鱼乐图,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上此纹饰出现的较多,喻意年年乐有余、富贵有余。宣德官窑中也有“鱼乐图”,但官窑“鱼乐图”画面规矩呆板,呈图案化。而民窑青花瓷器上的“鱼乐图”绘画的活灵活现,绘画的鱼儿穿梭游离在水草、浮萍、莲花之间。画面显得生机勃勃。三是花卉纹,宣德民窑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纹饰全面继承了永乐时期的花卉纹,只是宣德民窑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纹在绘画笔法上比永乐时期更加豪放。画面随意而自然。这时期有的纹饰图案添加了许多辅助纹饰,纹饰显得层次多而且繁密。这些绘画特点也是宣德时期纹饰装饰风格。
总之,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在继承元代特征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景德镇民窑制作工艺在永宣时期有了长足进步。从对胎釉配方的改进,到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有效控制,使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瓷器的制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积累了经验和基础。(记者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