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和田玉是我国古玉器的主要玉材
通过对文献记载的研究及对出土玉器的鉴定,可以将我国古代玉材的使用,归纳为以下4个大的阶段:
(1)新石器时代,以内地甚至本地产彩石作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质岩、透闪石岩、蛇纹石岩等。
(2)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新疆产的和田玉和内地产的彩石并存,和田玉的数量渐呈上升趋势。最迟到商代,玉材的使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等处出土玉器的鉴定得知,已有相当一部分玉料来自新疆和田,这时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有千年之久,距今3000多年以前就开始把玉从新疆运入内地。有学者推测,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经有一条由新疆向内地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
(3)汉代到明代,玉材以和田玉为主。到西汉中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的交通畅通无阻,和田玉源源不断地运进内地。在各种玉材中,和田玉的质地、颜色都是其他彩石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自从和田玉进入内地后,不但渐渐排挤了彩石,并且在各种玉石中惟我独尊。汉代的诸侯王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安徽淮南王墓等,据鉴定多为和田玉。而民间用玉则大部分为独山玉和岫玉。从秦汉以后几大玉材产量比较来看,就质量而言,和田玉最好,其次是独山玉;而就产量而言,情况刚好相反,和田玉最少,这也是其珍贵的原因所在。
(4)清代和田玉占垄断地位。器重和田玉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尤其乾隆皇帝不惜巨资从新疆购进和田玉到内地琢制玉器,如现藏于故宫乐寿堂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就是从新疆运往扬州进行琢制后又运回京城的玉器珍品。直到清末,翡翠的大量涌入,和田玉才渐渐变少。目前和田玉仍是现代玉器的重要原料,优质白玉料仍是供不应求。现在,国家正在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和田玉的开发。新疆设立了管理玉石的机构,在于田、且末、玛纳斯等地规划了玉石矿山,在和田、喀什、且末等地设置了玉石收购站,使和田玉产量扩大。玉石在全国十几个省市销售。
2.和田玉的颜色和田玉是各种玉石中的佼佼者
以它特有的玉色,备受珍视。首先,和田玉的颜色同国内外其他地区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其次,和田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羊脂的白玉为和田玉所特有,极为名贵;再次,和田玉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皮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
我国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赋含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但和田玉实际上只有白、青、墨、黄四种主色,另外,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还产碧玉。
(1)白玉:由白色至青白色,乃至灰白色,其中以白色为最好。其名称有羊脂白、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鱼骨白、糙米白、鸡骨白等,其中羊脂白玉为和田玉独有。羊脂白玉数量甚少,价值很高。和田白玉多数为一般白玉,但白玉要白而温润,如果白而不润,便是死白,决不是上等好玉。
(2)青玉:最为常见,从淡青色到闪绿的深青色。青玉是软玉中最硬的,但颜色不如白玉美,价值较白玉低。
(3)黄玉:由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其名称有蜜腊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米色黄、黄杨黄等,罕见者为蒸粟黄、蜜蜡黄。黄玉的颜色一般比较淡,黄色鲜艳,浓艳的极为罕见,优质黄玉不次于羊脂白玉。
(4)墨玉:由黑色到淡黑色,其黑色分布或为点状,或为云雾状,或为纯黑,其名称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夫人鬓、纯漆黑等。在整块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鳞片状石墨引起的。
(5)碧玉:呈绿至暗绿色,有时可见黑色斑点,其绿有鹦哥绿、松花绿、白果绿等。就和田玉在我国古玉器中的地位看,透光、色润如菠菜者为上品,绿中带灰为下品。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妇女常以碧玉作头饰,"碧玉簪"的故事就是一例。
总之,在和田玉中,白玉最为珍贵,白玉中最佳者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点是白、透、细、润。由于黄玉出产甚少,故色纯、质润的鸡油黄,其身价不在白玉之下。
3.以和田玉为材质的玉器是玉文化的主要载体
玉器已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至少70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玉器作为一种罕有的器物,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它与历史上的许多其他器物不一样,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魏晋以后的瓷器等,都由于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嬗变,渐渐衰落或被其他东西所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国人对玉有着特殊的偏爱,许多人从未接触过玉器,第一次看到玉,不管这块玉的质量如何,都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玉器能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接受,可见其魅力所在。
(1)政治身价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装饰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如"六瑞"的使用规定为: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些规范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来区分的,镇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则用具有蒲纹的璧形玉器。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乾隆皇帝的宝玺,大多为玉制。玉玺如此,玉带也有级别规定,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
《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了“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挎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挎十一”。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2)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我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这当中,就有很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与玉有关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经常有人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广泛被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经济价值玉器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玉器作为财富的标志,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就有表现。大型的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是有权有势、财富万贯的首领。到奴隶社会,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葬玉更是丰富,表明大的奴隶主贵族拥有贵重的玉器。到汉代,葬玉之风更加兴盛,著名的汉代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就出自于此。另外最能表明玉器的经济价值的是商代的玉币,用玉作成贝形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同时也有用玉直接交换或进贡的礼品。到了明清以后,玉器商品以成为一种行业,进行买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