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杨国荣 收藏爱好者。上海戏剧学院职工。收藏有金银币、双金属币、纸币、塑料币等5000余件
导演让·雷诺阿纪念银币 法国 1991年发行
卓别林纪念银币 法国 1991年发行
刘易斯纪念镍币 东加勒比地区 1993年发行
斯大林纪念银币 捷克斯洛伐克 1949年发行
天津美术网讯 精美得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钱币,在设计上总是独具匠心。比如一枚直径31.5毫米的居里夫人银币,银币正中为居里夫人侧面像,富有浮雕般的立体感,另有象征X光波的三组弧线穿过币面,币面上的化学符号“Ra”,居里夫人因其而获诺贝尔奖。这枚精美的银币是上海钱币藏家杨国荣的珍藏。
杨国荣收藏钱币已近三十载,诺贝尔主题钱币只是他庞大藏品体系的一角。前年,他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自己所藏的200多件与诺贝尔及诺贝尔奖得主相关的钱币展,引来不少参观者。
上世纪80年代,杨国荣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毕业后进入街道图书馆,此后又先后在国企内部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和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工作。“守着图书馆,我可以随时查阅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内部是有独特的金融文化的。”杨国荣介绍,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光大集团首任董事长王光英、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等,这些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名人都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这种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杨国荣。
1990年代初,中国民间收藏界正被集邮的风潮席卷,上海的太原路邮币古玩集市(今上海云洲古玩城)是众多集邮爱好者“捡漏”、“淘宝”的天堂。受到这股热潮的影响,对收藏尚不甚了解的杨国荣也开始尝试集邮。在短暂的集邮历程中,杨国荣的兴趣却渐渐转移到了钱币收藏上。“人们总是说邮票是国家名片,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钱币才是国家名片,因为它是由国家银行发行的,是法定的,管控要严格得多。邮票是‘方寸之间凸显文化’,钱币也同样如此。”
今年2月,杨国荣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自己人生中第二场钱币展——纪念宋庆龄诞辰122周年钱币展。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1元面值的宋庆龄百年诞辰纪念镍币,这枚纪念币正中是人物头像,宋庆龄面容慈祥,眼神柔和宛如慈母。“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的时候,他俩曾经在婚礼上朗诵裴多菲的诗句。”杨国荣的藏品中恰恰有一枚发行于1969年、印有诗人裴多菲头像的匈牙利10福林纸币,钱币左侧、中央分别是面值、发行时间、发行银行等文字内容,右侧则是这位革命诗人怒发高耸、双眉微蹙、口唇紧闭的怒容小像。杨国荣在读宋庆龄传记的时候还注意到,她酷爱音乐,工作之余常弹琴自娱,并十分喜爱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于是便多加留心,有意收集到一枚奥地利发行于1999年、面值50先令的施特劳斯铜镍镶嵌币,镍币部分正中为约翰·施特劳斯头像,右侧为缪斯女神像,靠左女神位于镍币部分,靠右女神则居于铜圈部分;施特劳斯须发飘飘,神情愉悦,目光深邃,颇具神韵;铜圈下部缀有五线谱及音符图案作为装饰。“实际上,我就是将与宋庆龄其人相关的钱币都放在这个展览中展出。”杨国荣说。
两次举办个人收藏钱币展,杨国荣的策展人就是他自己。泛读大量名人传记,做了几大本笔记,这是办展前必做的功课;而情报学的专业背景也使他的思维愈加系统化,策划展览时,他长于以藏品涉及的人物的背景或故事作为串联线索,将展品有机组织起来。
提起自己的藏品,杨国荣虽已年过花甲,却仍流露出几分略带羞涩的自豪感:“我的钱币收藏范围很广,否则也没办法做展览啊。”迄今为止,他已收藏有钱币类藏品五千余件,其中多数为人像币,人物又多为文学、艺术、政治、科技领域名人。比如一枚由帕劳共和国发行的1元面值黑塞纪念金币,直径仅11毫米,伟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肖像居于硬币正面中右,其面部神情严肃,目光凝重,嘴唇微抿,如同陷入感伤的沉思一般;又比如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洛伦茨钱币,镍质币面中央是洛伦茨的头像,头发线条飘逸富有动感,络腮胡子,右侧是其研究的对象——鹅群,钱币外围镶嵌一圈黄铜,这是一枚铜圈与镍币铸合为一的双金属镶嵌币。
杨国荣表示,他的藏品谈不上具体的收藏体系,很多都是随缘得来,他热衷于零散钱币的收集,藏海寻珍、沙里淘金。他曾淘到一枚中国发行的爱因斯坦纪念银币,经美国NGC公司评鉴,获得68分的高分(满分70分),另有一枚中国发行于1992年、面值10元的诺贝尔纪念银币也得到同样的分数。在所有藏品中,杨国荣最钟爱这枚诺贝尔银币,“这枚银币总发行量仅3000枚,算是比较稀有的。另外它的光度、精度、纯度都相当好。”
“收钱币的人是从垃圾堆里淘宝贝,比如我有一枚‘全方贫工之联合’字样的500卢布纸币,上面有好几种文字——满文、中文、俄文。当初买它时,对方要价20元,我还价到10元,成交。但他们并不知道实际上这是罕见的盖销纸币,价值很高。”同时,他也收藏有不少成套纪念币,近期新得的一套法国发行的影坛名人银币他颇以为傲。
收藏钱币,看似家财万贯,实则两袖清风,挤得出的闲钱均用来买钱币了。杨国荣坦言,在收藏初期自己“也是想挣钱的”。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过一版带磁1元港币,后来该版硬币被政府回收,民间所余不多,其身价顿时倍增。杨国荣曾在收藏市场偶然觅得百枚,靠差价小赚了一笔。后来自己的藏品越来越多,便渐渐感到靠收藏挣钱没什么意思,“不如收藏一些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杨国荣说,今后还是想多办一些专题钱币展。但现实中的一些阻碍也摆在眼前,他在筹办诺贝尔钱币展时就遇到了经费方面的困难,“以前我看到有人做过诺贝尔邮票展,我也想办个诺贝尔钱币展。上海图书馆有个副馆长周德明,也是我的老师,他支持我的这个想法,那我就到上图去办展览。一开始上图方面说要收钱的,场地费5万元,租柜子3万元,结果周德明出来拍板,说退休工人没钱,最后是找到一位企业家给解决了经费问题。”杨国荣很有感触,钱币展的受众群是很大的,然而想办一次展却并不容易。
“我们情报学里有个概念叫‘0次文献’,指的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源信息。钱币上的信息就都属于‘0次文献’。”在从事了一辈子图书馆工作的杨国荣看来,这些流溢着光泽的特别“文献”似乎始终在倾诉过去,也在记录当下。(作者 张潇雨)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不经意之间在收藏一条街上看到钱币,产生兴趣。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文革”邮票。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诺贝尔主题钱币。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以藏为友。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捡漏”、交换、他人赠送。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5000多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称不上,我只是“钱学生”,钱币方面的学生。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看到大家共同分享,是我最大的乐趣。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没有。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不会,我会传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