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秉锁 摄影/史淞予
李秉锁的收藏 摄影/史淞予
李秉锁的收藏 摄影/史淞予
李秉锁的收藏 摄影/史淞予
李秉锁的收藏 摄影/史淞予
李秉锁的收藏 摄影/史淞予
天津美术网讯 现代钟表大致经历了大型钟、小型钟、怀表、腕表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怀表又称“袋表”,是指一种没有表带、可随身携带的钟表。传统的怀表为指针式,用一条表链固定在衣服口袋中,使用时再掏出来查看时间;也可以固定在衣领、腰带处。怀表的历史虽然并不算久,但李秉锁却痴迷于它的神秘之美。
说藏史
起源于欧洲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一段时间,男子流行穿长袍马褂,时兴在左侧小口袋内挂一块金壳怀表,并将表链系于衣扣之上。那时候,如果谁能从口袋里潇洒地掏出一块怀表,再‘啪’一声摁开表盖,当众露出白表盘、黑表针,那么他绝对算是走在潮流尖端的时尚人士。在这么一掏一按间,看到的是时间,收获的却是众人的艳羡!”李秉锁说怀表在西方最早是贵族的象征。过去,欧洲工匠会在女性手镯上装上怀表作为装饰,起初只是单纯把它看成一件首饰,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实用价值。而中国最早的怀表,是由一些海外留学生从国外带回来的纪念品,相较于大型钟表,怀表体积小、重量轻、设计精美,很快就受到当时人们的青睐。
1886年,制表工艺有了重大突
破,工匠们改进了齿轮装置和擒纵器;后来,瑞士工匠又设计出了价格便宜的怀表,于是普通人也能买得起这些“贵族的玩具”了。接着,人们改进了表链的长度,将其做得更短更适合佩戴,甚至能直接戴在手腕上,这样便出现了最早的手表。随着制表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文明的巨大变革,怀表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日常需要,手表的普及成为大势所趋。手表出现后,逐渐取代了怀表的“市场地位”,怀表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市面上鲜有怀表销售,也可以说怀表就如同烟花一样,在人们的脑中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之后,悄然地黯淡了下去。李秉锁说如今怀表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但是作为钟表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怀表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统机”风靡有效解决一表难求
1963年8月,吉林省生产出了“华夏第一怀表”,即著名怀表品牌“梅花鹿”的前身;1964年4月,上海金声制钟厂生产出了“上海钻石”怀表,并大量投产;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风”怀表在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诞生”。李秉锁拿起这枚珍贵的“天津第一怀表”,向渤海早报记者介绍:“你看这表,后壳上印着‘MADEINROMANIA’字样,这说明表的机芯产自罗马尼亚,可在当时,大部分怀表用的都是统一机芯。”
1973年3月,当时国家组织全国各大手表厂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工,研制出我国自行设计的“统一机芯”,俗称“统机”,代号SZ1。统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一表难求的局面,解决了手表维修难的问题,因为不论是什么牌子的表,只要机芯是“统机”,修理方法和零部件都是一样的。另外,统机还有着很多优势:条盒轮与中心齿轮采取1:6的传动比,减小了发条的力矩,有利于延长机心运转寿命;摆轮直径较大,位置安排在上条柄对面,便于装配调整,显著地提高了手表精确度;机芯较薄,外形美观;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便于大量投产,便于检验产品质量,便于维修;机芯设计中还增加了日历、周历、自动上发条等附加装置。在那时,除了上海、天津、南京等几个表厂还在使用自产的手表机芯以外,其他表厂的品牌手表几乎全部用上了“统机”。
错失“心头好”机会可遇不可求
走进李秉锁的收藏小屋,茶几、床沿、书柜甚至是过道边,只要是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摆满了整整齐齐的小盒子,李秉锁收藏的怀表正老老实实地“躺”在这些盒子里。打开来看,每个盒子里装有10块怀表,每一块都用红绳串起来固定好,既美观又方便取用。
李秉锁介绍,怀表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按表盘颜色可分为白面、黑面、红面。李秉锁称:“市场上大多怀表都是白面的,黑面的很少,红面的更是凤毛麟角。”几年前,李秉锁曾遇到过一个特别珍贵的红面“梅花鹿”怀表。“因为当时要价过高,几乎要抵上我一年的工资,所以我就犹豫了一会儿。谁想到等我再返回去买的时候,就已经被别人买走了。”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可李秉锁现在想起来还“耿耿于怀”,他说:“人生注定有很多遗憾,机遇就是这样,可遇不可求,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藏之悟
多走多看多用心
李秉锁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怀表,谈到收藏,今年67岁的李秉锁仍感触良多,不管是诸如“华夏第一怀表”、“上海钻石”之类价格名贵、存世很少的名牌表,还是一些没有名气的小众怀表,都需要多走多看多用心,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看到更多,才可能知道的更多。(王姝雅 张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