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画家刘宇一的油画巨作《良宵》在香港拍出836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标志着“红色经典”油画首次进入拍卖市场。两年后,颇受圈子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进入嘉德秋拍,以605万元的高价拍出,“红色题材”油画正式进入内地拍卖市场。
但全局看来,红色收藏是受市场化“1—2—1”模式影响相对较小的。“1”是指收藏,“2”是指买卖。红色收藏多受情结和纪念含义使然,普遍来讲,“成本”较低,大多是当时的生活、文化用品或纪念品,甚至包括生产队发放的用品和纪念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收藏一直不愠不火,但几乎都是在“稳步前进”。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国内房地产、股票等各行业的资金大肆涌进收藏界时,红色收藏也没有爆出“转手富翁”“一夜暴富”的神话。所谓“塞翁失马”,这对红色藏界而言,反而获得了一个壮大和良性继承的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收藏成了富人的艺术游戏。资金如潮水卷席海岸一般,对传统古玩、字画、现代美术等构成了“营养侵略”,原本循着行业规律行事的收藏界瞬间被泡沫淹没,动辄百万、千万、亿,场面活跃了,可是,原本细致的继承模式却被打破,入行的新人大多冲着“鞍前马后,金币伺候”而去,真正文化内涵的东西却更多地流失了。红色收藏却在这样的冲击下,反而成了继承相对较好的分支。首先,红色收藏门槛低,新人进来容易;第二,文化普及高,抗战以来的历史离今天并不遥远,甚至还有些直接影响;第三,群众基础非常好,有情结,易接受。中国各省份,尤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地区和经历过“文革”“大炼钢铁”的地区,大多是红色收藏较为盛行的地方。民间自发组织的红色收藏层出不穷。在中国的任何一个行省,办一场本地稍具规模的红色收藏都不是难事。
良好的继承性使得红色收藏成为业界市场的“蓝海”,“遍地开花”的收藏行为更是较好维护了这片“蓝海”。这片海的“深水”领域比起古玩、字画来,要小很多,市场化炒作相对少一点,基本上算是收藏大类中比较单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