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收藏家王世襄生前对自己玩收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不冤不乐”,其解释是:“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历经艰辛,人人笑其冤之过程,亦即心花怒放,欢喜无状,感受最高享乐之过程。倘得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
王世襄对“不冤不乐”的诠释,当是其玩收藏的深切体会。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收藏的真谛。其实,不论何人涉及何种收藏,在其成为行家里手之前,就“必有冤”。须知道,大凡自有收藏始,历朝历代都有造假,而今随着收藏者队伍的日渐庞大,藏品市场的造假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你一旦涉足收藏,就得有被骗、“吃药”的准备。这不,收藏家马未都就公开承认自己曾吃过不少“药”。是的,每一次做“冤大头”,都令其刻骨铭心;每一次花“冤枉钱”,都让其肉痛至极,自然,每经历一次,都驱使其吸取血的教训,从而在学习积累中、虚心求教中、比较摸索中不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而每一次的豁然开朗,尤其当其有了充盈的收藏底气能够避免上当以至收藏到自己心仪的藏品时,这过程这结果何以不让其大喜大乐?
只要涉及收藏,就不可能没有“冤”,有“冤”相随,与“冤”相斗,故而有“乐”同伴。否则“得来容易,俯拾皆是”,未见“惊涛骇浪”,没逢“狂风暴雨”,不仅难乐、无乐,且也难以让自己成为好“舵手”。但话须说回来,“不冤不乐”并非意味着越“冤”越“乐”、越“冤”越好,要谨记前一次的“冤”都是为了减少下一次的“冤”,至少不能复制低级之“冤”、类似之“冤”。
“不冤不乐”的辩证之理告诉我们,既涉及收藏,则尽可能专注某一方面,因收藏种类太多,所涉知识面太宽,而藏家个人的精力极其有限,谁也不可能成为收藏全才,最终必致“样样松”。
搞收藏,“接地气”很重要。多数专家往往以理论知识见长,少数专家虽也有不错的实战经验,但所看所摸所玩的藏品大多也是一些馆藏品,也就是说,有些专家强理论而弱眼力。民间的收藏高手,虽理论知识不够完备,但眼力往往胜过一些专家,自然,其眼力的积累也是在一次次遭“冤”后完成的。因此,搞收藏我们既要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同时,也勿忘向民间收藏高手请教,如此,我们才能少走弯路,避免做不必要的“冤大头”。王世襄就是这样,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平日常与民间的三教九流混在一块儿,这对他的学问研究相当有帮助,他知道怎么和民间人士交往,并且从内心尊重他们。
“不冤不乐”,其理昭然,但频频聚“冤”,以至陷于“冤”中而不能自拔,则必无“乐”可言。纠集于“冤”,“冤”难离散,有时也跟藏家的心态有关。如若有人一心想着“捡漏”发财,收藏只出于升值考虑,那么经不住诱惑的背后,后果可想而知。想起著名鉴赏家、书画大家陈佩秋,70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写画画,当书画市场动辄百万元润格向其发出山水画作之邀时,她不为所动,仍执着于古画审鉴之道。假若陈佩秋先生经不住金钱诱惑,热衷于走市场卖画,那么其日后鉴定宋元古画的眼力就会衰退,这于己于国都是一种重大损失。陈先生之举启示我们:须涵养收藏大格局,敢于冲出金钱重围,还原收藏的本源意义,自觉担负起为历史收藏、为文化收藏、为子孙后代收藏的责任,从而从容收藏、提升收藏。
“冤”与“乐”,从来都是一对矛盾。如何平衡、驾驭这对矛盾,关键全在于藏家自身,而相对“专”、“接地气”、拒诱惑,必是化解矛盾的利器。(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