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伍嘉恩从一个爱好者开始,后来成为当各国博物馆的顾问。自称不懂得做生意,只愿意和爱好明式家具的人打交道,收藏一多,‘嘉木堂’变成博物馆馆长和行家来港必到之处,香港地卧虎藏龙,伍嘉恩,奇女子也。”香港作家蔡澜在他的博客中这样记述这位知名的明式家具研究者、古董商。
一个月前结束的香港春拍中,嘉德拍卖推出的《1间房——比利时侣明室藏明式家具》引人关注,11件家具全部成交。侣明室主人菲利浦·德巴盖是著名的明式家具藏家,他钟情明式家具始于20多年前,当年他寻求专家指点时,朋友的建议是,“香港的伍嘉恩,没有人比她更懂得黄花梨家具。”
与明式家具相处的40多年中,伍嘉恩几乎与所有重要的藏有家具的博物馆与收藏家打过交道,如美国著名古董商、大藏家安思远,以及曾任两届“敏求精舍”主席的叶承耀绝大部分的收藏也源自于她。
自1987年在香港中环开设了第一家专营明式家具的商行“嘉木堂”,伍嘉恩见证了明式家具在现当代中国的再发现与再研究,也是很多明式家具展览与拍卖的幕后推手。在收藏圈内,因其丰厚的资源和专精的研究,人们将她称为“黄花梨女皇”。
钟情嘉木
伍嘉恩早年求学海外,“我对明式家具开始有兴趣是在外国生活期间,当时的收藏是很悠闲的,因为还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些。”1970年代,她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第一次看到明式家具的陈列,之后便渐渐入迷。彼时,国内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专著尚且不多,伍嘉恩接触了德国学者艾克出版于1944年的《中国花梨木家具图考》。“看到好的书时,我就抄下来。听说哪儿陈列着好东西,我就去敲那家博物馆的门。”
1980年代初期是伍嘉恩最“发烧”的阶段,她整日奔走于世界各个存放明式家具的展厅和仓库,不停翻阅相关著作、研究文章以及展览信息。在英国期间,她更是穿着蛙人服“混迹”于著名的古典家具修复工场,仔细观察工匠如何组装、打磨明式古典家具,借以了解明式家具内在结构上的奥秘。
“其实明式家具为何能够外形那么简约,又那么耐用,这全是因为内部的榫卯结构在起作用。家具内在的榫卯结构在内里散发着力量。”伍嘉恩说。
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2010年出版,至今已印行四次。这本书收录了伍嘉恩经手的、有代表性的明式家具以及收藏故事。在书写这些收藏故事时,伍嘉恩的笔调是直接、率真的。就如同在与同好谈话一般,细数自己如何在遇到心仪之物后辗转反侧;或与爱物失之交臂后的怅然若失;又或奔走各方、寻寻觅觅。有时,一些好东西又会在失去数年之后再次突然出现,得失之间的故事也在她的收藏经历中不知凡几。转眼五年过去,伍嘉恩收藏的故事又已不止20年,最近新书《明式家具经眼录》刚出版,加添了这几年的故事。而书中的《明式家具的复兴》一文,更是从民国说起,细数近代以来有关明式家具人与事。
王世襄的影响
1986年,伍嘉恩从藏家过渡为行家。“这样就能够经手更多的明式家具,也是对自己占有欲的一种满足吧。”伍嘉恩说。
1980~1990年代,香港风云际会,成为海外中国艺术品的最大集散地。身处其中的伍嘉恩自然地作出人生策略上的调整。另一个外在推动力是她的忘年挚交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研究的深远影响。1985年,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并在同期举办展览,大部分展品便是来自伍嘉恩的收藏。此书的出版,一直被家具收藏圈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明式家具鉴赏》出版之前,王世襄赴英国讲学时路经香港,见到了伍嘉恩。“我当时比较年轻,而且是女生,对明式家具感兴趣,并且开始收藏明式家具,他非常惊讶。”伍嘉恩曾这样谈起自己与王世襄结识的情形。此后,王世襄希望自己对明式家具的研究著作能够被翻译成英文,因为知道伍嘉恩热爱明式家具,因而嘱托她来翻译。“所以在大潮来临之前,我就读到了他的书。”
“1985年就是这样一个转折,因为王世襄在文博界的名望,当时香港的大收藏家几乎都去了那次新书发布会,明式家具才由此被中国人重新认识。如果没有他对规范的确立,人们对明式家具的认识依然只停留于外观上的审美,无法登入学术的殿堂。”伍嘉恩对记者说。(孙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