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据记者了解,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来自资深藏家珍藏和唐云家属旧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展品,均是来自同一藏家的私人珍藏,他就是沪上著名书画收藏家、同时也是收藏唐云作品最多、最系统的藏家之一——郭慰众先生。
崇尚海派 尤爱唐云
郭慰众从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其本业是经营宠物医院。当被问及最初是因何而进入收藏领域时,郭慰众介绍说,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学影视制作出身,所以对美的东西特别敏感。“我不喜欢应酬,也没太多的爱好,我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宠物医院的工作外,就是喜欢收藏、欣赏书画。”郭慰众认为,收藏,不仅仅是拥有藏品、欣赏藏品、研究藏品,更是一种自我修炼和文化传承。
许多人经过十年的收藏,也许拥有了不少藏品,但能够形成完整体系者却并不多。纵观郭慰众的收藏,其始终以唐云、程十发、谢稚柳、陈佩秋等现当代海派名家作为自己的收藏方向,尤其是对唐云作品的收藏,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至唐云晚年各个时期、各类题材的代表作品均有收藏,因此久而久之,其对唐云的绘画风格和技法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成了名副其实的“唐云专家”。另外,郭慰众还陆续收藏了一些张大千、齐白石、林风眠、吴湖帆、刘旦宅、陆抑非等名家的作品。
在当今书画收藏界,以“海派”收藏为主要方向的藏家并不少见。然而,海派绘画自任伯年、吴昌硕始,百余年来名家辈出,大小名头者不计其数,且风格多样,想要形成完整的体系难度极大。郭慰众的收藏理念就是“收藏海派名家中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在海派众多名家中,为何尤爱唐云?
郭慰众解释道,“唐云先生是我非常钦仰的一个偶像。那时从一些报刊上、展览中看到唐云先生的作品,每一次都被深深地吸引。唐云先生性格豪爽,志趣高远,艺术造诣极高。他5岁时就已开始临摹《千家诗》的插图,至17、18岁时,已经临摹了大量的宋元明清古画。20岁左右时,已被杭州当地百姓称之为杭州"唐伯虎"。29岁以后,先后被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聘为教授。这些充分说明唐云在年轻时的绘画技艺就已经得到了当时社会和艺术界的普遍认可。”
1949年以后,唐云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并且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在当时的海上画坛享有崇高声誉,是海上画坛当之无愧的领袖。
风格辨悬疑
在郭慰众收藏的众多唐云精品中,有一幅山水作品《橘香遍地》深得他的喜爱。据他介绍,这幅画作是他前两年在上海一场拍卖会上拍得,作品得自于画家家属。“这件作品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画作的落款处,时间为"一九六/七六"年。不知是何原因,这第三个数字写得既像"六",又像"七"。当时拍卖图录上对这品的创作年代标注为1976年,但我根据这幅作品的时代风格判断,认为不太可能是1976年创作的,而根据其以往收藏唐云的作品来看,我认为作品应该是1966年而非1976年创作,特别是在画中的房屋上还写有"人民公社万岁!"的字样,这是唐云60年代时的作品特点。尽管只是一个数字之差,但对于作品的价值却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唐云60年代的作品比70年代的作品要精。受文革影响,当时上海中国画院被迫关停了一段时期,画家们被纷纷下放农村参加劳动,无法正常进行绘画创作,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的绘画技艺,使得艺术水准有所下滑。久不用笔,自然就生疏了些。”郭慰众说。
在郭慰众看来,唐云早期的花鸟、山水和人物,主要是研摹传统,探索传统与个性的契合,往往可以看到其对于明清时代名家的临摹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后,唐云先生的对于中国画的探索是具有开创性的,特别是在传统题材中如何展现出“新形式新趣味”,唐云先生的思考以及实践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世纪50年代末至"文革"前,唐云先生精力弥满,经验丰富,笔锋健爽,风格成熟,像前面提到的这幅《橘香遍地》就是非常具有这个特点的,因此,即使是拍卖行将其标为1976年,但我依然有信心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去年,郭慰众正式拜师陈佩秋先生,并于上海龙华古寺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从陈佩秋作品的藏家转变成为陈佩秋的入室弟子,开始跟随陈佩秋先生研习古画鉴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古代书画的拍场上也能见到郭慰众的身影。(陈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