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御窑厂的考古研究向来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备受学界和民众的关注。多年来,围绕御窑厂开展了多次抢救性和正式的考古发掘,从2014年10月开始的景德镇御窑厂明清遗址考古发掘,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此,而正在进行中的景德镇御窑厂明清遗址,又有何最新考古发掘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御窑厂的发掘历来都不是很从容,以往都是机械操作,推土机一不小心就会把遗址破坏了。这是第一次在时间上给发掘工作做了保证,于是就有了几个重大发现。”据江建新所长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元、明、清时期的作坊、灰坑等各类遗迹60多处。其遗迹中最重要的一处是一座明中晚期作坊,根据遗迹与相关遗物推断,该作坊遗迹很可能是明正德至嘉万时期的釉上彩作坊遗址。这类遗址在御窑厂历次发掘未见,目前已揭露出遗址面积为300多平方米,而且有向四周扩展的迹象。其釉上彩作坊遗址相对完整,比较系统地反映出当时制作釉上彩的整个工艺过程,对研究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工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对研究明代御窑厂整个作坊群分布、规模、工艺、内部分工形式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填补了这一陶瓷工艺考古的空白。
同时,此次这次考古发掘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发掘出明代正德地层中出土的部分釉上彩颜料,有矾红,还出土了配制釉上彩的原料——氧化铜,以及画好的成品和加彩的半成品,比如斗彩的半成品、完整无缺的正德釉上彩盘子,这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这些颜料和原料的出土,为我们破译明代中期釉上彩陶瓷制作工艺的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技意义和科学价值。此次在明正德至嘉万时期的釉上彩作坊遗址的正德地层中也发现了新的器物和纹饰,在传世品中所未见。
“中国人向来不重视手工业的资料,明史里只有几条关于御窑厂的记载,依靠文献来反映整个御窑厂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发掘遗迹和遗物,才能揭示御窑厂生产的历史过程、生产的规模,以及不同时代的不同产品,这种揭示比单纯研究流传下来的遗物更加科学、更加完整、也更加权威,应该说考古发掘的资料是一个陶瓷历史的信息库。”江建新称道。
据悉,由于御窑厂的性质比较特殊,所以重大的考古发掘我们尽量邀请院校、科研单位参与,这样有利于整合资源,对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和揭示有重要意义。景德镇是明清官窑瓷器的生产地,故宫是收藏的殿堂,发掘出土的资料可以互相印证,相互之间可以双赢。
从郑和七下西洋开始,景德镇在对外交流方面,带了很多瓷器到中东,这些瓷器现在收藏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大博物馆中。它们都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当时大量销往中东地区。“这些瓷器的造型又是在模仿伊斯兰的金属器造型。中国的外销瓷是那个时代全球化的产品,就像现在的iPhone手机。”江建新介绍道,全球化的产品在中国早就有了,那时欧洲做不了瓷器,欧洲人用的瓷器都来源于中国,欧州家庭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而且中国人还按照欧洲人的审美习惯和风格制作他们定制的瓷器,将中国的瓷器文化与西方文化完美合璧。(记者 周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