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近日,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副研究员王保仁接受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巩义窑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推陈出新的陶瓷产品。
千年窑场 泥与火之歌
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隋唐,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此时,巩义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白瓷瓷胎比较细腻,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优雅高贵,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使用、收藏的主要品种。
而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
据王保仁介绍,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白河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和青瓷与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瓷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这证明了白河窑遗址是北魏的一处白瓷烧制窑址,比此前发现的北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遗址早了近百年。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白釉瓷器白中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这一演变趋势,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巩义窑遗址考古出土的精美白瓷
“南青北白”格局的最初奠定者
王保仁告诉记者,据考古发现,到北魏时,巩义窑烧造出的白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巩义窑在隋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生产的白瓷精品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初步形成,此时的巩义窑成为当时中国制瓷业的主流脉络,影响着周边窑口的发展。
唐三彩在巩义窑创烧
王保仁讲,巩义窑不仅是北魏皇家专用青瓷、白瓷的烧制窑口,也是唐开元贡白瓷、唐三彩等低温釉陶的创烧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巩义地区在行政上属于洛阳管辖,故在地缘上距离大都市很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有大运河的恩泽,交通便利,促进了巩义窑的快速发展。洛阳地处丝绸之路的另一个源头,各种工艺技术、珍奇异物以及生活习俗沿着丝路传入大唐,从而成为唐代艺术表现的对象。在国内外环境的交叉影响下,唐三彩便在巩义窑诞生了。
唐青花起源于巩义窑
王保仁说,在巩义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少量唐代的青花瓷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从考古地层学上解决了青花瓷器的产地归属和年代问题。其出土的文物与扬州唐城和“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的器型、装饰完全相同,充分证实了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就在巩义窑。
巩义窑为什么能够有烧成青花瓷?王保仁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巩义窑能满足烧制青花瓷器烧造时需要的高质量的白瓷、以及以氧化钴为呈色器和釉下彩绘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等条件。也就是说,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与唐青花在洁白的衬底下映照出绚丽的色彩,唐三彩因把钴蓝料用于着色剂,进而出现了釉下青花瓷。
王保仁认为,巩义窑创烧时间早、窑址规模大、产品品类多、制瓷技术精,既有交融、创新的能力,又有蜕变、成熟的技艺,并取得绚丽、辉煌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关链接:
巩义博物馆:
巩义博物馆,位于北宋永昭陵东南隅, 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投入使用,是一座现代化的中型博物馆。巩义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22134件,展厅展陈文物精品519件。基本陈列包括《洛汭瑰宝》、《北宋皇陵》、《石刻艺术》、《陶瓷精粹》、《唐宋三彩》、《木雕玉器》、《临时展览》等七个部分共12个展厅。陈列从巩义史前的地域文化开始,沿着巩义发展的轨迹,中间或有穿插,或自成主题,以历史文物为载体,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者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