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龙纹是在青铜器上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 于商代二里冈时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青铜器上的龙纹,一般在反映其正面图像时,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 躯向身侧面延伸。商代龙纹多表现为卷曲的形态,商末周初的方彝,方鼎口沿处盛行龙头在中间,分出双尾,即双体龙纹,两周还多表现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 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意思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案和立体形象 有更多出现。
夔纹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整身侧面象,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文部》: “夔,神魑也,如龙,一足。”《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正是受古籍 中“夔一足”记载的影响,自宋代以来的著作中,将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动物的纹饰都称为“夔”。因此,夔纹就有了更多的变化,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 图形化的装饰。常见的夔纹有身作两歧,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夔纹多饰于铜器的口沿下和颈部,但一些变形夔纹往往作为其他纹样的辅助纹,或用于填 空补白,为了适应空余面积,形象上常出现变形和夸张,造型带有偶然性。
蟠虺纹,简称“虺纹”。《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晰或蛇。”目前被称为“蟠虺纹”的纹饰是由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的几何图形,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布满器物全身,是春秋战国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
蟠螭纹,简称“螭纹”。《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镂。”一些古籍中也说螭属龙。春秋时代,蟠螭纹的兴起,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蟠螭 纹是完全图像化的纹饰,它已经不再带有任何神秘的色彩了。这在青铜器纹饰的发展上,无疑是一次有巨大意义的变革。图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无角,以后者为 多,作张口、卷尾、蟠屈形态,盛行于春秋战国。
丁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