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10月6,68岁的天津市民胡玉栋老人将精心收藏的多张报道天津日军投降仪式的老报纸拿出来展示。这些珍贵的老报纸,带人们走进70年前的今日,日军投降仪式那一永志不忘的时刻,再现历史上动人至深之一幕。
天津日军投降仪式围观市民情不自禁高呼万岁
两张《明报》保存完好,虽已有些泛黄,但字迹仍清晰可辨,内容是天津日军投降仪式连续两天的报道。一张是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六日(1945年10月6日)的《津日军定今日投降》,一张是次日受降仪式特写《历史上动人至深之一幕》,还原了受降全过程。据报道,“天津日军受降仪式于六日上午九时整举行,经二十分钟之时间,完成此历史上最动人之一幕大典。”整个仪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目睹这一幕的在场天津市民无不群情振奋。
“花岗石所砌成之三层大厦,建筑壮观而富丽。现为美军司令部所在地,屋顶高悬中美两国旗。”1945年10月7日《明报》中描述的建筑物,就是法租界公议局(今承德道12号),受降仪式就在大楼门前广场举行。整座广场不大,但布置得庄严肃穆。担任天津受降仪式地点环境的整治、美化及会场的设计重任的,是天津著名建筑工程师阎子亨。他们还在这座西洋风格古典建筑大楼上的每一个壁灯旁,都插上了中方旗帜。
在那由于时间久远而泛黄的报纸上记录着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围观于受降广场之市民,于仪式行将完成,情不自禁,一致高呼万岁,有泫然下泪者。”
日军受降代表内田银之助及属僚,于8时59分抵达,报道形容“内田面色黯淡”。9时整,典礼开始。受降主官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司令骆基中将。
“骆基中将发受降命令后,内田银之助缓步至预先布置之长桌,面向受降主官敬礼。乃就签字于降书之上,降书共十份,逐一签名于其上。历时十五分钟。随后下令解除日签降代表人之武装,内田银之助等人将所佩长剑,逐一双手贡至台上。鼓掌者高呼万岁之声响彻天地。九时二十分整,日投降代表向受降主官敬礼后退席,此历史动人之一幕,至此宣告举成,但围观之民众仍聚集不散,不停欢呼,以示其内心之愉快也。”
市档案馆专家认为,“在中国战区,美军主持对日受降仪式,唯独在天津一次,天津受降由此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一切都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夕,在华北国民党只有少量的军队,八路军在天津郊区声势很大,国民党军队则远在大后方,所以无法进入。晋察冀冀中军区已经准备好接管天津市。但是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却下令城内日军和伪军,仍在原地等待国军前来接收。同时,国民党政府允许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在塘沽登陆,并授权美军在天津接受日本驻军投降。于是美军代替国民党政府在天津接受了日军的投降。”
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太和殿受降”
规模最大超南京至少10万人参加
在天津受降仪式之后几天,在北京举行了著名的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太和殿受降”。胡玉栋老人收藏的一张《天津民国日报》的头版新闻,刊发了来自该报特派员的一篇北平快讯,报道了“北平太和殿前一幕历史盛典”。
从规模来说,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的受降仪式是中国战区15个受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甚至远远超过了南京受降仪式。
太和殿受降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举办地点在太和殿。出现在新闻现场的记者也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当时的恢宏场面:1945年10月10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记者于9时踏进会场,将近天安门见日军缴出之载重汽车,成队停放于两旁。进午门,迎面有一红布白字横幅,上书庆祝抗战胜利标语。在太和殿阶前、阶下及前面左右阶台上,都是参观队伍。太和殿左右窗上各有大幅中美英苏国旗四面。在柱子上并有用红布做成之牌额四面,上书富丽堂皇之金色“凯”字,来做胜利的表示。正中交叉国旗,在会场之第一阶柱、第二阶柱、第三阶柱及近殿前之阶柱上都插着中美英苏法小国旗,随风飘扬,衬托出会场之庄严壮丽。不到9时15分,由天安门至太和殿之间,已是满坑满谷,从殿堂上向四面一望,只见人头攒动,参加的人约计至少有10万人。
北平受降是1945年10月10日,比南京受降晚了一个月。报道中说,“适在双十同庆佳节,为取十字重叠之意,特于十月十日十分举行。”
10时10分整,煤山(即今景山)山顶上巨大的汽笛长鸣,太和殿前受降仪式开始。孙连仲司令作为中方代表,立于太和殿台基下的受降台正中。投降日军的代表、华北日军最高指挥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及副参谋长渡边渡少将等20人,由太和门左旁门入场。均俯首徐行,面现惶渐之色,至受降台前时,由根本博开始,依次立正向中国受降主官孙连仲行礼。孙连仲答礼后,根本博等退至左侧恭立。
根本博签字盖章后,呈交孙连仲。随后,根本博、高桥坦、渡边渡等人,逐次将他们手中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刀放在了受降桌上,黯然从熙和门左门退场。
场上军乐队凯歌高奏,礼炮齐鸣,全体肃立,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团成员个个低头躬身,向中国人民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