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多岁就开始了书画收藏,郑孝胥评价其“收藏甲于东南”
庞元济:稍有疑惑,宁慎毋烂
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华夏大地上曾涌现出众多收藏大家,集中在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南北两大区域,而其中鹤立鸡群者有两位,堪称巨擘。北方的领袖是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而南方的领袖当仁不让的是庞莱臣先生。这就是众人津津乐道的“南庞北张”之说的由来。从数量上看,庞莱臣的收藏书画作品多达数千件组,这些高、精、尖的作品已经为他构建起一座蔚为壮观的书画王国。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以字行天下。浙江吴兴南浔人。中国现代著名民族实业家/收藏鉴定家。收藏有铜器、瓷器、书画 、玉器等文物,尤以绘画最精。
简介
“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
庞莱臣是近代南浔“四象”之一、名震一时的丝绸商庞云鏳的次子,是典型的“富二代”。庞云鏳去世后,由于其长子早夭,庞莱臣实际上成了庞家的掌门人。庞莱 臣自己没有安于现状,他锐意进取,大胆经营,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有人做过统计,庞莱臣一生,投资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资本总额超过300万两白银,是当时赫 赫有名的大实业家。
庞莱臣热衷书画收藏,与他个人自幼喜欢绘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父亲庞云鏳有一次看到年幼时庞莱臣的画作,非常得意,说“此子不愁无饭吃矣”。说明庞莱臣年 轻时的画,就有了不俗的气象。据我们现在所见的庞莱臣画作,主要是“四王吴恽”一路。这一画派十分强调临摹古画,从古画中继承笔墨传统。未及成年,庞莱臣 就已经动手收藏了,他最初喜欢的收藏是清乾隆时期的名迹。
庞莱臣大规模收藏书画的时候,正是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按照他自己的介绍,早在光绪初年之际,20多岁的庞莱臣就已经像模像样地开始了书画收藏。
之前,中国的艺术收藏中心主要是在京城北京。王公贵戚们对于书画珍玩向来都是乐此不疲,许多富足的达官贵人们,开始寻找新的乐土,上海就成为他们的新的栖息地。这样,历史就给庞莱臣制造了“地利”的收藏环境。
在当时,许多著名的收藏世家已经没落,为生计而大量抛售家藏名迹,而他们首选的大买家就是庞莱臣。原因极简单,因为庞莱臣是此时的大富豪,出得起大价钱, 也愿意出大价钱。庞莱臣自己说,“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 同里顾氏诸旧家,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注:《虚斋名画录·自序》)
“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
1925年,庞莱臣61岁时,又刊行了《虚斋名画续录》。他说:“比年各直省故家名族因遭丧乱,避地来沪,往往出其藏……以余粗知画理兼嗜收藏,就舍求售 者踵相接。余遂择其真而且精者,稍稍罗致,然披沙拣金,不过十之一二。”此时已经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有钱人纷纷来上海避难。而在庞家 门口,那些昔日显赫的“故家名族”们接踵而至,大包小包地拿出各家的传家宝,来找庞莱臣求售。此时此景,我们只要闭目遐思,就能够感受到庞家当时收画的盛 况。
其中,庞莱臣“一锅端掉”狄平子的收藏,是业内一则有名的掌故:狄平子(1873—1941)是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是当时有名的《时报》创始人,还办 过有正书局,出版过《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他所藏的书画,除了清代的“四王”外,还收藏了一些唐、宋、元三代的名迹,如董源的《山水图》、黄公望 的《秋山无尽图》、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杰作。狄平子缺钱之际,正是庞莱臣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于是庞莱臣便斥巨资将狄平子收藏的书画 一口吃了下去。
有人把曾经刊印过庞莱臣藏品目录的这五部书,即《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历朝名画共赏集》、《中华历代名画记》和《名笔集胜》进行一番统计, 可知其收藏的名画多达900余幅。这些画作的名字如同悬挂在黑夜长廊上的盏盏明灯,时间跨度逾越千年,已经勾勒出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基本轮廓。
但是,这些画,显然还只是虚斋藏画的一部分,只占了总数的几分之一而已。熟悉“虚斋”的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说,“上海有一位收藏家庞莱臣,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拥有书画名迹数千幅。”
庞莱臣的收藏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早在1915年,郑孝胥先生就对年仅半百的庞莱臣赞誉说,“虚斋主人收藏甲于东南”。
收藏家说
期间凡画法之精粗,设色之明暗,纸绢之新旧,题跋之真伪,时代代易,面目各不相同,靡不唯日孜孜潜心考索。稍有疑惑,宁慎毋烂。往往数百幅中不过二三幅,积储二十余年而所得仅仅若此。欧阳子曰: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余不敢有力自居。
——庞莱臣
收藏风采
按照艺术史的发展来收藏
庞莱臣起先的收藏,见好就收,没有明确的目标,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了类似艺术史的收藏秩序,构建自己的收藏体系。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搜罗渐及国 初,由国初而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而进,未尝躐等。”又说:“惟好之既笃,积之既久,则凡历代有名大家,盖于是略备焉。”
重画轻字的古玩行习气
庞莱臣对书法的轻视,似乎到了藐视的程度,让人匪夷所思。他出版的五部书中,没有一幅书法作品,事实上,我们也没有看到他收藏过什么历代书法名迹。原因或许来自于古玩行观念对他的影响。在当时的古玩行中,“好字不如烂画”,是一种流行的观念。
客人看藏品要讲规矩
庞莱臣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收藏家,不像某些玩“秘藏”的收藏家那样不肯将自己的藏品轻易示人。但是,有人如果真的要想亲见“虚斋”的藏品,还是要讲点规矩 的。“虚斋”会按照收藏家的实力和鉴赏水平来提供藏品,供你欣赏:对于一般的收藏家,主人会给你看一些类似“四王”的作品。只有像张大千、吴湖帆这样的大 收藏家,才可以看到庞莱臣收藏的国宝级书画。
优待青年才俊
谢稚柳渴望拜观董源的《夏山图》。他当时已是沪上艺坛的青年才俊,受到了庞莱臣的优待。八十多岁的庞莱臣不仅陪他看了《夏山图》,还一起讨论了鉴赏问题, 中午又请谢稚柳吃了顿西餐。可谢稚柳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午饭后提出还想再看《夏山图》。庞莱臣体力不支要去午休,便叫养子庞秉礼陪同,让他看了个够。这次 经历,让谢稚柳终生难忘。
也曾看走眼
庞莱臣曾经与上海名画家宴于酒店,吴湖帆眼尖,发现一落拓文人腋下挟画轴从檐下匆匆走过,遂急急追去,原是久闻盛名的元人之作,号称“十七笔兰”(仅用十 七笔画就的兰花图),遂以500元当即买下。庞莱臣知道自己所储之作为赝品,于是力求吴湖帆割让,任其开价多少。吴湖帆面对收藏江湖上的老前辈,执拗不 过,只好让之。(参考文献:《人民政协报》《收藏十三家》)